10月28日,第六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青岛港参观考察。一进港区,一幅大大的标语牌映入眼帘——“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亲切,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氛。欢迎记者团的大妈锣鼓队个个精神抖擞,要不是港区工作人员介绍,真看不出这是一支由退休工人组成的队伍。青年工人身穿统一的工作服,腰杆挺直,朝气蓬勃。记者感到青岛港人是一支组织严密、高效运转的队伍。港区内,“牢记使命,挺起民族脊梁”、“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等标语牌随处可见。职工食堂的电视里播放着青岛港职工红歌赛的录像,一曲《太行山上》听得记者想起了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年代。
青岛港有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青岛港负责人介绍说,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已有118年历史,包括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是国家特大型港口,是世界第七大港,集装箱世界第九大港。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位。青岛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条工作标准”(对国家的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要越来越强,职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发扬“三个一代人”的青岛港精神(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践行“三大使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全力打造“六型”港口(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管理精细型、亲情和谐型),实现“七大发展”(安全质量发展、节约发展、环保发展、效益发展、建设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之路。青岛港是国有企业,就应该铭记国企的责任和使命,当好共和国的长子和祖国母亲的孝子,精忠报国、服务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真金白银。2009年集团总资产达到23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4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1.6亿元,2007-2009年连续三年蝉联中国企业效益200佳。2009年青岛港提前17年偿还所有债务,实现了零负债经营。青岛港率先响应国家号召,2008年起连续两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名列青岛市第一名,占青岛市国有企业上缴收益总额的一半以上。截至2009年,连续六年蝉联青岛市上缴地税第一名。“十五”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港口建设费73.7亿元,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青岛港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优质资产,积聚了巨额财富,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地方经济与财政建设、人员就业、社会稳定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在职工之家看到一处宣传栏里写着的“大增资”的种种重要性,记者问港区负责人“大增资”是什么意思,对方介绍说,青岛港的工人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大增资”就是每年工人的单位工时工资增长15%。职工之家内设有“亲情话吧”,港区内所有农民工都能在这免费给家里打长途电话。在青岛港不论集团领导、中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农民工,都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都有五项社会保险、各种激励奖项和住房补贴等福利。这种“共享”精神,让人心向内,让人有当家作主的成就感,自然形成了一种内聚力。而这种内聚力的直接作为就是令企业变得高效。在青岛港,“振超效率”、“孙波效率”等一个个诞生;一个20万吨矿石码头相当于其他港口两三个矿石码头的作业量;它用1.5亿吨、350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3亿吨、1000多万标准箱的业绩。将经济效益与员工分享,是任何走进青岛港的人都能看得到的:十分之一的青岛港内农民工在本市购买了住房,五分之一的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堂,宽阔的生活区停车场中农民工拥有的100多辆私家车……
记者们在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的陪同下花了三个小时观摩了职工“人人创新、岗岗创新”成果展示和劳动技能展示,从下午一直看到天黑,参加展示的职工人人踊跃,透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骄傲与热爱,他们向记者们介绍他们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在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强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实际作用,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广大职工在劳动中迸发出来的的无穷的创造力。劳动技能展示更是让记者叹为观止,用行吊打靶、用装卸车开啤酒瓶、用大吊车穿针等等,工人们操作着大型机械,干出了绣花女红的活,青岛港人精湛的技术和锐意创新的精神造就了青岛港的奇迹。
青岛港有着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是这种一流的精神支撑着青岛港一流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