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一周一爱心 正文

一群老邻居乐善好施40多年 温州红日亭里传递着温暖

2012年03月08日 08:47: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精心准备小菜

   40多年爱心

  目前,红日亭共有26位老人在义务参与,有3位年过80,56岁的林志兴算是最年轻的了。大家分工明确,16人分两班做服务,其余的负责协调、后勤采购、掌厨。

  除了供茶施粥,民俗节日是红日亭的老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端午节包粽子,买了700斤糯米,提前五、六天开始包裹;今年2月2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温州有吃荠菜饭的传统,红日亭准备了600多斤大米,摆下五口大灶炒荠菜饭,当天吸引了近千人到场。

  为了能把这份爱心延续下来,不断做大,大家都在努力。做水产生意的林志兴每天开张后,等老婆下楼到店里就出门去买第二天的配菜;叶宝春拆迁后住进了8公里外的新田园小区,可每天早上他还是坚持和妻子坐公交车到亭里转转,一起帮忙,他说:“好事既然做了就要坚持做到底。”

  负责煮粥的王亚浓50多岁时就参与义务供凉茶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歇过一阵。11年前,因为煮凉茶的手艺好,大家请他再度出山。考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回归:“夏天,我每天要煮7、8吨凉茶的,很多都拿五六斤回家喝。”。如今,78岁的他住在15公里外的茶山,往来很辛苦。他一边给萝卜切片,一边笑着说:“看他们喝我煮的粥,我很高兴,不高兴就不从茶山赶来了。”

  两年前,孙兰香从华盖山社区退休,听说亭里有位老人身体实在不好,她便主动接下了老人的活。这之后,孙兰香便每天七点左右出门,两天换一次班,有时候遇上事多,中午也不回家。她开始义务参与施粥后,家里的早饭就顾不上了,于是国外的女儿打电话回家,丈夫总会在越洋电话里抱怨孙兰香去了红日亭,自己早饭甚至午饭都没着落。女儿知道后反而很支持:“我妈做的是一件好事,你不要打击她,要支持她。”

  “现在,轮到我来亭里施粥,他都会起床给我做早饭。”孙兰香笑呵呵地说。孙兰香说了个很让人感动的细节:虽然煮了这么多粥,但是义务服务的阿姨从来都不私下吃一碗,大家都是自己解决了早饭才到到亭里。

  没有收入,放弃休息,时常还要顶风冒雨,可大家都很快乐。这么多年来,除了一位因为身体原因实在难以支撑的阿姨,没有人说累,没有人提出离开这个群体。

 

40多年风风雨雨,善举从没停止过

   众人携手打造温州慈善地标

  在红日亭喝粥的人群中,很多都是在附近的外来务工者、环卫工人甚至是路边乞讨的人。52岁的孙阿姨就在附近负责环卫,每天早上和丈夫一起来红日亭喝碗热腾腾的粥是件很暖心的事。怎么看这群热心的施粥人?她想了很久,就蹦出了两字:“好人”。

  从创办之初被质疑作秀甚至牟利,到现在被广泛认可,这群老邻居“乐善好施”的举动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温州市民的认可,捐一两百块的耄耋老人比比皆是,捐几吨大米的单位也有。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彩弟老人把子女准备给自己过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

  受此影响,温州夏送凉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也越来越多,“红日亭”也已衍化成温州民间慈善的代名词,很多人领略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也充分感受了一把温州的大爱。

  今年的温州“两会”上,政协委员郑翠苹《关于打造“红日亭”温州慈善地标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备受关注,她希望由政府牵头建造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规范的红日亭,并把红日亭景观打造成为温州慈善地标,让“红日亭”精神继续得到传承弘扬。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潘杰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