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武汉紫阳湖畔有个永不退休的“活雷锋”

2012年04月13日 17:06:0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图为:陆兰学的卧室成了修伞铺(记者饶纯武摄)

  图为:陆兰学在部队时义务为战友理发、修鞋(老照片翻拍) (记者饶纯武摄)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昌歌笛湖社区,询问陆兰学的家庭住址,这里的居民一边非常热情地帮忙引路,一边如数家珍地讲起陆兰学做的好事。陆兰学的家在歌笛湖社区54号,房门外的楼道墙上,挂满待修的雨伞。

  门开着,记者敲了敲门走入室内,只见72岁的陆兰学正在卧室里忙碌着,整间卧室仿佛一间修伞“工厂”,地上、沙发上和床上,摆满了各种伞的零配件。这时,有附近居民送来几把雨伞,让陆兰学帮忙修理。陆兰学满口答应,让他们过两天来取。“我外出时,居民们将坏伞挂在门口就行了!”陆兰学说。

 

  年届七十苦学技艺

  他免费修伞还送便民伞

  “我一直有学修伞的想法。”陆兰学说起了学习修伞的初衷,每家每户都有几把伞,经常有点儿小毛病,丢掉吧心疼,不丢吧又不好用,修伞匠也很难碰到,“我就想做个不走的修伞匠”。

  2000年11月,陆兰学退休后,见到修伞摊点,就在旁边站着“偷学”。“站久了,别人就不乐意了!”陆兰学说,可没有师傅教,修伞这活还真有些难。

  2009年3月,陆兰学在武昌紫阳湖公园背后,遇到一名七旬老人正在摆地摊修伞。这名老人看出了陆兰学的心思,问了一句:“想学修伞吗?”“是的,是的!”陆兰学连声答道,并称自己已经七十岁,学了手艺肯定不会摆摊赚钱,“我不会抢您的生意,您忙的时候,我可以来给你帮忙!”老人说:“好吧,你来吧!”

  就这样,七十岁的陆兰学开始拜师学修伞。师傅叫鲁裕球,孝昌县山乡人。

  陆兰学在单位曾经搞过修理,理解能力比较快,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窍门,几分钟就可以将一把散架的伞骨子穿好。

  学到了基本技能,还要知道在哪购买修伞的配件。陆兰学跟着鲁裕球一起,到汉口六渡桥等地,一一熟悉了雨伞配件销售网点。“我从不抽烟喝酒,购买配件的花费,就当我抽烟用了。”至今,陆兰学想起这事,还是很兴奋。

  陆兰学免费义务修伞在这一带出了名,除了附近居民慕名前来找他外,小区清洁工赵双达也特别留意,遇到有被人扔掉的破雨伞,也捡回来交给陆兰学修理。

  “这些破旧雨伞,对我来说就是个宝贝!”陆兰学说,有的雨伞可以修复,有的伞架或伞面完好无损,是非常不错的配件。

  去年,陆兰学将这些无主破旧雨伞修好后,给紫阳街歌笛湖等五个社区送去50把“便民伞”。今年,他计划再给这些社区送110把雨伞。陆兰学估算,近两年,经他免费修的雨伞有700多把。”

 

  一天修伞十几小时

  他说义务劳动苦中有乐

  在武昌歌笛湖社区采访时,记者常常见到一些中老年人或坐在一起聊天,或聚在一起打麻将。而陆兰学每天5点钟就起来,晚上10点半钟才睡,洗伞布、修伞架子、重新铺伞面、缝合……一天下来,手都是麻的。

  在陆兰学的手上,满是修伞时被锥子刺伤的痕迹。“大拇指上这个伤口,是前不久不小心刺的,还去医院缝了针!”陆兰学告诉记者,相比其它的修理,雨伞修理难度较大,因为雨伞的生产厂家多,许多配件不能通用,有些损坏较严重的雨伞,一修起来就得两三个小时。“我觉得修伞就是我的乐趣。”陆兰学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小区摆摊义务修伞时,一名年过七旬的爹爹,拿着一把几乎散了架的雨伞来,街坊看到了劝道:“这么破的伞,还有个么修头?”看到对方充满期待的目光,陆兰学将伞接了下来,打开一看,这把雨伞的伞布很好,就把伞布拆下来,重新组装。“次日,我将伞送到爹爹家时,爹爹非常感谢,送给我一把同样伞布的坏伞!”

  陆兰学觉得这把伞伞面较大、伞布难得,就收藏了起来。几天前,他收到一把装有透明有机玻璃伞柄的坏伞,他马上想将其与收藏的那张伞面组装在一起。不料,伞架撑开后伞骨比伞面边缘短了三四厘米。陆兰学将每根伞骨的顶端进行了“嫁接”延长,制出了一把“嫁接伞”。

  “这把‘嫁接伞’,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送给了我老伴李秀清!”陆兰学边说边撑开这把伞给记者演示,高兴得合不拢嘴。

 

  助人为乐半个世纪

  妻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生于1940年的陆兰学,与雷锋是同龄人。1959年,陆兰学应征入伍,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发和修鞋,坚持六年多直至退役。1963年3月5日,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陆兰学被战友誉为身边的“活雷锋”。

  退役后,陆兰学进入武船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成为单位的维修股长,但他仍保持了朴素的作风,穿着像个民工,坚持给同事免费理发,帮刚毕业的大学生洗衣。1992年,陆兰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员。1997年,陆兰学获得“武汉市劳模”称号。

  陆兰学退休后,社区的群干感觉多了个难得的帮手。社区哪里的沟堵了,路面破了,只要一找陆兰学,很快就修好了。

  陆兰学的生活非常节约,他从不到附近的菜场买菜,而是约几家邻居跑到武泰闸批发市场“团购”,享受批发价,就为了每天能节约几元钱。

  陆兰学告诉记者,他出生于江苏海门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困生活艰苦,后来成了孤儿。然而有幸的是,他有机会正常上学,长大后参军入伍。转业后到国企工作,退休后有2000多元的工资。“我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关爱,所以要一心一意回报社会!”说起这些话,陆兰学没有一点不自然。

  看到记者来采访,陆兰学的妻子李秀清显得有些为难。经记者再三沟通,她才极不情愿地说,其实陆兰学的身体并不好,早在1965年,他的胃部穿孔被切除三分之二,此后一日三餐只能吃面条。因此他们家中有一套别人家很少有的设备——那是一台轧面机。68岁的李秀清告诉记者,她自己体弱多病经常住院,骨关节不能受力,行走困难,家务事都靠陆兰学,“老伴年龄大了,我担心这样继续忙碌下去,他的身体会吃不消!”

  陆兰学说:“大家的难处,就是我的难处;解决了这些难处,我就会感到快乐……”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作者: 记者 饶纯武 实习生 张衡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