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爱心小院感动河北 模式或可复制

2012年04月20日 09:58:5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4月14日,一大早儿就有家长带着残疾孩子来到“爱心小院”,希望孩子能被收留,但接待他们的高淑珍(左一)无奈地说小院已经满员了。记者 崔靖 摄

  4月18日上午,腿部残疾的龙龙在父母的陪同下敲开了唐山滦南县洼里村“爱心小院”的门,他们离开福建农村到唐山打工已多年。但小院内已满员,龙龙焦急的父母一直不肯离去,直到高淑珍反复保证等小院扩大规模一定会打电话给他们。

  近一个月来,高淑珍经常接到类似的求助,但无能为力。而需要得到帮助的农村残疾儿童的数量更是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中,0至17岁残疾儿童共504.3万人。尤其是农村重度残疾儿童,很多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地。

  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去年5月曾明确表示,“将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残疾儿童、患罕见病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而在此之前,高淑珍志愿者团队的“爱心小院”模式值得借鉴。

 

  农村残疾儿童现状

  “爱心小院”的出现并非偶然

  与现在受到高度关注相比,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曾经备受冷落,甚至身份一度不被官方承认。

  高淑珍说,她从1998年开始招收残疾孩子来家免费吃、住、学后,曾向滦南县教育部门申请将小院升级为特教学校。该申请于2000年10月通过,“滦南县洼里民办特教学校”正式挂牌。

  “那时候孩子就不少,家里条件也不好,天天挺紧张的。”高淑珍说,2004年,教育部门清查,取消了她的特教学校,理由是“无达到资质教室、无稳定经济来源”。

  “学校不要这些孩子,又不让自己办,那能咋着?”高淑珍的无奈正是所有农村重度残疾孩子的心声,他们成了“两边不靠”。

  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了提高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具体政策目标,被视为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

  《通知》中还表示:“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爱心小院”里的孩子多数患脑瘫、孤独症,对于此类孩子的教育问题,《通知》只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而无具体指导意见。高淑珍的“爱心小院”恰好填补了这段空白,但同时也使“爱心小院”中的39个残疾孩子被迫游走于灰色地带。

 [1] [2] 下一页

来源: 河北青年报  作者: 记者 黄亮 蔡丽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