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广州卖报婆婆开无人售报亭 称大家都是讲信字(图)

2012年06月11日 15:52:5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婆婆其人

  吃尽苦头一个人拉扯大六个孩子

  心怀感恩坚信“人善人欺天不欺”

  在欧婆婆的报亭里,摆放着多张她和儿孙们的照片。笑容的背后,一家人曾历尽坎坷。“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却会讲一口湖北话,”欧婆婆向记者娓娓道来,50多年前,欧婆婆在当时的广州输变电站工地上做散工,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一名湖北籍的电力工人。

 

  “能养活六个孩子

  我很感谢老天爷”

  1958年,婆婆的大儿子在广州诞生,一家团聚的生活仅仅持续了三年。因为当时的政策,婆婆作为职工家属要下放回乡生产,她便带着儿子到了丈夫的家乡从事农耕。“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下地种菜、上山砍柴全部包办,连孩子出生都是我自己接生的,用烤过火的烂布做襁褓,什么苦都吃过。”欧婆婆指着自己被压弯的驼背说,这就是那些年太辛苦留下的病根。

  1964年,下放回乡的家属期满回城,本以为能回到广州,可是丈夫却告诉她,最关键的那份证明丢失了,她和孩子只能继续留在乡下。

  这一待就是23年,欧婆婆在湖北乡下先后生下了5个子女,丈夫给的家用极少,全靠她干农活才养大6个孩子。1984年,大儿子到广州顶替父亲的岗位,欧婆婆和年幼的孩子才有机会把户口迁回广州,二儿子和三儿子留在了湖北乡下,至今两地分隔。

  回到广州后,欧婆婆更加卖力地赚钱。当时她一个人做两份工,白天在医院做清洁工,傍晚就到自行车保管站值夜班。“孩子多,没有别的办法。”所幸孩子们都十分懂事,家里做饭和家务都是孩子们来操持,不用她太费心。

  欧婆婆先后做过医院、学校的清洁工,酒楼的洗碗工,车场保管员等工作,一直到60岁,最年幼的女儿也参加工作,她才正式结束打工生涯。婆婆指着挂在报亭上的《难忘母爱》读物对记者说,“母亲真的是很伟大,我能养活六个孩子,而且个个都身体健康,我很感谢老天爷,正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

 

  卖报屡遇热心人

  便民椅回馈街坊

  “我是60岁那年开始卖报纸的,最早卖的就是《广州日报》”,欧婆婆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塑封珍藏的《<广州日报>零售许可证》。当时,她赋闲在家,却发现劳碌了一辈子,一闲下来就堵得慌,于是就想到了摆摊卖报纸,既能赚点养老金,也能找点寄托。于是,她就物色到西场立交桥底下的一个位置,用木箱摆起报摊。

  “开始时也不顺利,是一位城管的同志帮了我。”欧婆婆十分感谢这位名叫梁荣昌的城管负责人,“他知道我没有单位,没有退休金,就向街道申请免去我摆摊的费用,后来还替我申请到现在这个报刊亭,实在很感谢他。”

  “派出所的李SIR、傅SIR平时也很关照我,傅SIR经常路过都帮我撑起太阳伞遮阴。”让欧婆婆记挂着的还有广州日报广雅站发行员蔡国立,“小蔡非常热心,经常帮我开摊,我去年收到的假钱都是他替我发现的。”欧婆婆说,去年有一天,连续有8个人都持10元来买一元的报纸,她当时并没有发现不妥。中午点算时,刚好蔡国立在场,发现那8张10元都是同一字母编号的假币,还替婆婆报了警。

  受人相助的欧婆婆也总是想办法帮助其他街坊,婆婆报亭里总是多放两把椅子备用,方便走累了的街坊也能坐下来歇歇脚。记者采访时,先后有两名路过的街坊都在报亭边上坐下来,跟欧婆婆拉起家常,话题既有当天的新闻又有市场的菜价,“一来街坊可以喘口气,二来又可以陪我聊聊天,这样多好。”街坊们对婆婆的做法也是称赞有加,路过都要跟她问声好打个招呼。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记者 廖靖文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