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医生——江苏新淮安建设征途中一座不朽“雕塑”
晌午刚过,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淮阴区公路管理站丁集养护工区,只见远远的一群人汗透衫襟,正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掀来覆去。因为有人招呼,人群中便有了回应,而那一刻与记者迎面相迎的是一双粗壮且非常结实的大手。
握着大手,感觉被一种沧桑所包裹着,恰似陈酿已久的老酒,无须言语修饰,只在默然之中便可嗅得酒香,而且透着一份绵延悠长。
“你好,欢迎来到我们工区,外面尽是尘土,快请屋里坐!”程学广拍拍身上的灰尘,邀请记者进屋纳凉,并不好意思地和记者等人握起手来,且擦拭脸颊滞留的汗水。在一间不大的房间内,两张单人床贴于墙边两侧,另一机械镐头占据屋内大部空间。虽说屋内陈列简陋,但是在程学广看来,这条件已经比当初自己21岁刚工作时不知道好了多少。
程学广1986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公路养护工,27年来不畏艰难、不怕苦累,一直在养护第一线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程学广所在公司总经理张以云告诉记者,老程就是一位以公路为家的人,甚至像医生伺候病人一样,长年守候着205国道。与所有从事着体力劳动的工人一样,老程的低调和不善言辞,让记者的提问也变得拘谨起来,事实上,短暂的采访,也确实无法“力透”老程近30年的风风雨雨,况且那其中还包含着一家人的酸甜苦辣。
老程家住淮阴区徐溜镇徐东村,时常因为工期紧,就要留宿工地,整月以路为家。可当时的妻子哪里知道,老程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是,27年来,程学广从无怨言,在从事机械操作的15个年头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到了他手里,总能出色完成。时间一长,每当遇到技术难度大、安全系数要求高的活,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老程。
2003年7月,淮河流域普降暴雨。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路面损坏严重,致使物资、人员转运困难。张以云回忆,当时是程学广第一个跳进深水一侧,引导车辆从浅水处通过,并迅速组织大家对材料进行整平和碾压,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几天几夜,老程带着大家就在出事地段守着,一直等洪水结束。”
其实,当上了“公路医生”,除了受累吃苦,更重要的是要像裁缝一样,碰到路面有个窟窿时,就要缝缝补补。可跟别人不一样,老程是个有心人,为了规范修补,自己设计制作了三角尺,并且划线做到线形顺适。
就这样,凭借踏实与勤勉,程学广在205国道上站了无数个春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工作多么艰苦,他都选择沉默与坚守,他只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大伙,他永远与大家在一起,与公路在一起。
采访手记:也许有人对养路工从事的行业抱有偏见,但是我们无法淡化一幅幅被沥青浓抹过的脸庞所给予孩子心灵深处的震撼。当孩子问妈妈,那叔叔怎么像雕塑?殊不知在社会价值教育中,“雕塑”正是引导“劳动创造美”这一普遍认同的基础渠道。养路工修补的是路面,可养路工体现的精神引领却是新淮安建设征途中一座不朽“雕塑”。正像“全国百佳模范养路工”程学广的背影所告诉记者的:采访的对象不应该属于他一个人,而是风尘仆仆中挥锹铲土的养路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