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阳光,脚下路更长——河北道德模范穆孟杰
干事儿难,盲人干点事儿更难,一个个难关是如何闯过来的?
———“其实只要你觉得一件事儿值得做,就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再难也不觉得难。”
独自行走在平乡县特教学校的校园里,穆孟杰甚至不需要盲杖。为这里奋斗、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他实在太熟悉不过了。
1997年夏天,穆孟杰开始跑办学的手续。
取得办学资质、找办学的地方,哪一个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健全人想干点儿事都不容易,他一个盲人能行?”村里人议论纷纷。
可穆孟杰认准了就绝不回头。他一次次往县城跑,成了一些部门的常客,甚至连门卫都和他成了熟人。当年8月的一天傍晚,下着大雨,他从县城跑完手续后往家赶,从离家四五里地的北柴村下了车,踉踉跄跄摸索着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回到家。其间还一个趔趄摔到了泥窝里,鼻子都摔破了。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他却嘿嘿一笑:“没事!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不知摔了多少次,我早习惯了。”
手续批下来了,通过村里协调租了地,1999年9月19日,学校开始动工建设。没成想,建设过程中,材料费和工钱不断上涨,大大超出了预算,穆孟杰把自家七八十万元的家底儿全投进去不说,还欠下了一屁股外债。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4月,学校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又因为欠了很多工程款,建筑队要撂挑子。穆孟杰只好一边给建筑队说好话,一边赶快筹钱。可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贷款也很难申请下来,他思来想去,只好向邻近各县的盲人协会求助。大伙儿一听是为盲人办好事,纷纷借款,很快解了燃眉之急。
2000年8月25日,投资125万、占地15亩的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歌嘹亮,锣鼓铿锵,穆孟杰不禁喜极而泣。
可接下来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由于农村家庭一般不愿为盲孩子在教育上多投钱,穆孟杰一开始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学校既招健全学生又招盲人学生,健全学生收费,盲人学生免学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健全学生生源急剧减少,“以学养学”的路走不通了,学校支撑下去日益艰难。不少人劝穆孟杰:不如把盲孩子们遣散,把学校卖了或转租出去。他一度也很纠结,但想到学校刚刚有了一点成绩,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将学校办成了纯粹的特教学校。
由于学校能给的待遇低,留不住老师是个大问题。穆孟杰决定“全家总动员”。侄女穆丽飞2008年中专毕业,正愁找不着工作,穆孟杰就动员她来“帮帮忙”,这一帮就帮到了现在。儿子穆华飞上高中时成绩优异,穆孟杰又反复做他的工作,让儿子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也回到学校任教。
十几年了,办学过程中的坎坎坷坷,穆孟杰究竟是怎么扛过来的?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想了想,笑道:“其实只要你觉得一件事儿值得做,就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再难也不觉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