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八旬老人每天攒钱助学 坚持三十年不间断(图)

2012年07月13日 15:23: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供同村俩孩子读完初中

  1979年到了罗庄,杨忠共便是五保人员,按规定在村里跟其他人家搭伙,每顿饭给别人4两米粮,从未亏欠。但从1979年到1987年,因为他总是捡些破烂的东西,堆在别人院子里晾晒,很不卫生,卖了钱又捐给学校,再加上性子耿直,说话不好听,先后换过三四个搭伙的人家,最后才落在尚凤改家里,跟他们一起搭伙,直到2001年住进福利院。

  在尚凤改家时,他还捡了7年破烂,开始一家人心里也有想法,但老杨爱看书、爱写文章的习惯让他们很佩服,“一个农村种地的,都60多岁了,读书也改变不了他这一辈子,但还那么喜欢学习。”尚凤改感叹道,老杨比村里的学生都好学。

  1996年夏天,尚凤改家的小女儿丽丽读小学五年级,一天放学回家说教室太热,想买条小手帕擦汗。老杨听说以后,马上到村小卖部买了一条给她。当天,他依旧骑着车子出去卖糖,回来时却带了几十条手帕,挨家挨户,满村找学生,到一家发一条,全村学生一个没落下。

  1998年,丽丽读初中,因为没钱,她不打算继续读书了。暑假的一个中午,大家都在院子里吃饭,尚凤改说没钱也没办法,不想读就不读了。老杨听后很生气,起身从枕头下拿出50元钱,无论如何也要让她读初中。直到2001年初中毕业,老杨还在拿每年近千元的五保补助金,供丽丽读书。

  住进福利院以后,不在尚凤改家搭伙,丽丽初中毕业便出去打工了,可惜的是,老杨现在已经不记得丽丽是谁了。丽丽的姐姐张丽珍,比她大几岁,读小学初中也是老杨常给学费,买文具,买本子。直到现在,张丽珍每个星期还去光荣院看老杨,送点药、蔬菜什么的,但头天去,第二天再去,老杨就不知道她是谁了,张丽珍依然每周至少去一次。

 

  每天攒钱准备帮助学生

  光荣院杨忠共的房间有一个床头柜,三层抽屉两层都是药,打开最下面一层,竟是几本书,书上面还有两沓信纸。看书时,他戴一副眼镜,佝偻着背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写文章时,眼睛几乎要贴着桌子。“左眼睛白内障,瞎了,就剩一只,看不清了,头低得久了,还晕。”他说自己已经84岁了,唯一的梦想就是多写点文章,能印出来最好。

  为什么对捐助学校这么热衷,杨忠共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上世纪)30年代,父亲染上鸦片,把一个富裕地主的家庭败得一无所有,连上学的钱都没有。”他说自己刚满10岁就辍学了,心里不甘,一人离开家到城里做苦力,挣点钱就回家读几天书,钱用完了,再出去做苦力挣钱,攒一点了,再去学校读几天书。就这样,他读到了高中,但却没有读完,“估计是高二……”他说。

  儿时的穷苦和读书的艰难执着,在他好学的心里刺下一幅幅上学的情景,自己没上成学,老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身边的孩子们都有学上。“我知道现在上学不要钱了,但我无家眷无妻小,国家给我养老看病,每个月发的100多块零花钱也用不上,还是习惯捐出去。”他最近一次捐钱给学校是6月5日,共1200元。在他的抽屉里,存有两张捐款收据,时间是去年12月份,共1800元。

  这么多年,到底捐了多少钱,他也记不起来了,也没算过,也无据可查,他说这30余年每天都在攒钱,现在身无分文,只剩几本书,两张捐款收据,“捐了这么多年,84了,总算还有个纪念留着。”老杨脸色凝重地说。

来源: 楚天金报  作者: 见习记者 赵贝 实习生 吴寒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