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我的感动 正文

贫困山区夫妇捡垃圾供出3名大学生(图)

2012年08月15日 09:50:4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三个孩子的学费都是刘祥禄身后的每一筐垃圾堆积出来的。

  熊应云每向前迈一步都是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刘祥禄和媳妇熊应云每天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起早贪黑,一干就是12年

  一对贫困山区的中年夫妻12年前来到西安,靠捡垃圾供两个女儿上大学,今年小儿子的分数也够了三本线。丈夫说:“等孩子们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我们就再不干这个苦力活了。”

  一对来自贫困山区的中年夫妻,上有三位老人,下有三个儿女,家中土地退耕还林。夫妻俩12年前来到西安捡垃圾,每天起早贪黑,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大女儿考上了研究生,二女儿上了二本,小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也能上三本。

  50岁的刘祥禄比媳妇熊应云大三岁,夫妻俩的工作服三天两头就能换上干净的“新装”。刘祥禄很得意地说,这些年没太花钱买过新衣服,垃圾场随处都能捡到城里人丢弃的旧衣服。

  “娃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在城里活着”

  刘祥禄是陕西山阳县牛耳川镇娘娘庙村人,1986年父亲盖起三间大瓦房给他娶了媳妇。憨厚老实的刘祥禄是个地道的山里人,除了耕地,上山采药,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婚后第二年,媳妇生了个女孩。或许是穷怕了,只上过三年学的刘祥禄明白一个道理,肚子里要有墨水。尽管山里人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刘祥禄还是坚持送女儿去上学。1990年媳妇又生了个女孩,刘祥禄认为命不好,却也没埋怨。直到1992年媳妇终于生了个男孩。兴奋之余,刘祥禄才感到生活的压力愈来愈重,不仅是吃饱饭的问题,孩子们的教育成了头等大事。

  小儿子上学那年,当地退耕还林,刘祥禄很快闲了下来。可仅靠政府每年1200元退耕还林补贴,这个家的确难以维系。1998年,刘祥禄进城打工,这位五大三粗的壮汉浑身是力气,干起活来从不偷懒,可他这张嘴却“很笨”。老板拖欠工钱他连问一下都不好意思开口。

  在城里晃荡了几个月,刘祥禄仅拿到了部分工钱,剩余的要想拿回来只能等。工友们劝他回家,不然身上的钱花光了也不一定能拿到工钱。刘祥禄从怀里摸出一个塑料皮小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每天的出工情况,还夹着他所有的积蓄,不足百元。刘祥禄不敢待在城里了,不然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孩子们见到从城里归来的父亲问长问短:“城里的高楼比我们这里的大山还高吗?是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

  刘祥禄说:“娃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在城里活着!”

 

  听说捡垃圾能“致富”,夫妻俩进城了

  2000年春节期间,刘祥禄走亲戚,见到几位从城里打工回来的村民家里正在盖新房,刘祥禄纳闷,怎么这些人都能挣到钱,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大家也没啥差距呀?一打听,原来这几位村民都是在城里捡垃圾“致富”的。

  刘祥禄像是得到了高人指点,回到家立即和媳妇商量,进城捡垃圾不需要什么技巧还能挣钱,只要肯出力,这个活谁都能拿下。媳妇没啥意见,家里大小事都由男人说了算。夫妻俩将家里的事安顿好,告诉几个孩子照顾好爷爷奶奶,便一起进城了。

  在“老员工”的带领下,刘祥禄来到了西安市城东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看到这么大的一片垃圾场,感觉比自己的村子还要大好几倍,“要是能用这些‘优质肥料’种庄稼就好了”。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几百名男女干得热火朝天,每当有垃圾车开过来,大批的人会蜂拥而至,寻找里面值钱的东西,这一派“繁忙景象”,更坚定了刘祥禄的信心。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是西安市唯一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场,每天有6500多吨生活垃圾运到此地。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从捡垃圾到收购,一条龙服务。为了长期扎根垃圾场,刘祥禄夫妻在距垃圾场二里地的江村租了一间房,每月70元房租。除此之外的许多生活用品,都是夫妻俩在日常工作中捡来的。

 [1] [2] 下一页

来源: 南海网  作者: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