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籍大学生梁钶勤工俭学支教:四年捐助11万
第一次捐助实属偶然。
大学军训结束后,大伙都将军训服脱掉扔进垃圾筐。路过的梁钶看见后,觉得不可思议,这些衣服没有破,为啥要扔掉?“在我的眼里,没有破的衣服就是好衣服。”
于是,梁钶便在垃圾桶里一件件捡军训服。“我感觉,大家的目光就像针,一遍遍扎在我的身体上。一共100多件,我一件件洗干净邮寄给家乡的学校。”说着说着,他就哭了。
在梁钶的箱子里,放着两件红色西装,在今天人们的眼里,这两件西装无论色彩还是款式,都略显“怪异”。梁钶说,这是考上大学后,在会宁县城购买的。“我没出过远门,觉得这个颜色很洋气,买两件是因为可以更便宜一些。”
就这样,大学校园里很多人不知道他叫什么,但都知道有一个到处勤工俭学、助学支教的“红西装”。
穿着红西装的梁钶,四年来改变了吗?
“当然有改变。”他说。“大学里已经赚钱养活了自己,还照顾70多个小孩。最艰难的一个月,我只剩下150元生活费。现在我签约了,找到了工作,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
“既然我可以改变,我相信山里的孩子也可以改变。”
生于此,爱于此。
“我不是个例,在会宁很多人和我一样。”梁钶说道。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有太多的享受,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这个世上谁都想过得舒坦,也包括我,我也想喝饮料,也想吃零食,也想出去玩,也想去KTV唱歌,只是我的物质条件决定了我的选择,也决定了我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我希望其他人可以过的好一些,学的多一些。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赚3000元钱,省出50元,就能资助一个孩子,50元不多吧?但是对于农民孩子而言,这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我们学校已经有12人在一对一资助会宁贫困的孩子。”
会宁贫穷偏远,学校也没有像样的英语课,更谈不上音乐课了。梁钶和支教学生们商量后决定,支教内容以教孩子们说普通话、说英语、学唱歌为主。一位支教大学生主要负责教三四年级学生说普通话、写作文。她说,自己最愉快的日子就是在这次支教中度过的,“跟城里的孩子比,那里的孩子有些调皮,上课时比较随意,但是只要你是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这些孩子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他们对你的喜欢完全写在脸上,我的学生每次上课都送我折纸,争着说‘老师,我喜欢你。’他们有着世界上最清澈的眼睛。”
4年了,支教志愿者们的脚步没有停下。如今,在梁钶的策划下,“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构架已经完成。他还在新浪微博、人人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他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状况,帮扶更多的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文具、图书、衣物等,让他们吃好穿好,健康成长。
有人问梁钶,你到底图什么?
“如果我真想图点什么,那就是让山里孩子的生活有一点点改变,让他们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多感受一些大山以外的气息。短短几周的支教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面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十几年没离开过家乡的山区孩子,我们的付出就像一颗石子,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几圈涟漪,这涟漪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了波涛。这就够了。”
在堆积成山的捐助物资里,记者翻开一个笔记本,它的主人叫孙代涵。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这样写着:梦想就像一颗种子,不管他有多小,我们都相信它可以生根发芽,你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