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雪域高原浙江情 浙江省对口援助青海掠影

2012年09月03日 14:40:4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引智+富脑——

  精神物质并重

  浙江的援青干部在第二故乡赠“鱼”更授“渔”,努力帮助对口支援的海西州干部群众转变理念、拓宽视野、创业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

  浙江投资2000多万元的海西浙江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已经结顶;援建德令哈市一中的两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音体美教室已投入教学;支持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400余万元汽修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已在采购……“愿我们能给你们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和关心,希望你们快乐学习,尽早掌握能受用终身的知识和技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浙江援建者的心声。

  我省援青干部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在省内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和相关市党校、省内重点医院、中小学校建立培训基地,两地的很多医院、院校、旅游、教育等单位还结成了对口帮扶关系。

  “我将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带回去,告诉那些没能来参加培训的同事。”到浙师大交流学习1个月的青海老师姜育萍说自己是满载而归。

  据统计,两年来,海西州共有1707人次接受培训、挂职和进修,其中,在浙江培训、挂职和进修1047人次,举办培训班28期。浙江的教师、医生和科技专家赴当地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60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就地培训医护人员360人次。

  在我省的援建规划中,为青海人民营造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是并重的。8月初,海西州图书馆援建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按国家Ⅱ级图书馆标准设计,我省投资约2300万元,负责馆内装饰装修以及扩建工程。

  “我们需要浙江在提升我州教师职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定向培养、开展结对帮扶等方面给予对口帮扶。”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高度评价了我省的智力援助工作。

 

  奉献+收获——

  经历受益一生

  2010年6月,张明等9名援青干部离开浙江,踏上援建青海海西的征程。青海给他们的见面礼,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强烈的高原反应、荒芜的千里戈壁。初来乍到,高寒、缺氧、干燥与饮食的不适应,时刻考验着每一个援青干部。

  援青指挥部指挥长张明来自舟山,每天奔走在各项目工地调研。为了更快适应高原生活,硬是撑着不用氧气瓶;来自富阳的徐林亮因高原反应,长期失眠,患上了高血压,他叫妻子定期寄来安眠药,顽强坚守;浦江的援青干部虞振贤扎根在戈壁荒漠小镇,四处筹资为当地建造医院和学校……

  援建,只有先读懂民意,才能赢得民心;只有对民生疾苦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做好援青工作。两年来,海西许多村庄留下了援青干部的足迹,包括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

  在援建工作中,干部们都体会着这样的变化:当地百姓从一开始的观望,后来是审慎接触、逐步了解,最后许多群众把援青干部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向他们反映。“当地居民的一声声感谢,让大家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很多援青干部这样说。

  “我们同样也是援建的受益者!”这是援建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感触:“虽然青海条件很艰苦,但特殊环境的考验,是我们受益一生的经验和财富。”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阮蓓茜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