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从艺55年的越剧名家杨小青

2012年09月06日 08:35:2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杨小青近照。

  良辰美景,花前月下,她迈着碎步、甩着水袖,似花旦般向观众款款走来……今年,是著名戏剧导演杨小青从艺55周年。为总结她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艺术成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省文化厅、省剧协联合主办了《杨小青导演作品展演》,并于9月6日起在杭展演。

  本次展演遴选了7部最能反映杨小青艺术风格的作品:越剧《陆游与唐琬》、《李慧娘》、《简爱》、《九斤姑娘》,明星版越剧《梁祝》,昆剧《班昭》,京剧《将军道》,以及《粉墨丹青——杨小青导演作品集锦专场》群星晚会。

  远远望去,身高只有1.5米的杨小青,似乎弱不禁风,但从艺55年,从事戏曲导演艺术30多年,她的足迹遍及东、南、西、北、中;导演的剧种涉及越、绍、京、梆、昆。一个实实在在的戏剧导演——杨小青始终活在创新里,活在每天的进步中。“每一出戏,我都要排到最好;每一年,我都要对自己有交代。”

  那是1986年,杨小青步入繁花似锦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开始苦苦思索和追寻女子越剧的诗性品格。在小百花这个可供想象和施展的艺术空间里,导演杨小青一次次地创造着她导演艺术上的奇迹。

  “诗意导演”,是人们送给杨小青的美称,她是浙江戏剧界的一个重要符号。上世纪90年代,她曾执导了《花烛泪》、《琵琶记》、《红丝错》、《白兔记》、《西厢记》等诸多越剧,并以一台《陆游与唐琬》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推向辉煌。那个时期,浙江的越剧因她而红遍全国。

  杨小青“诗化越剧”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戏剧舞台成熟的标志——早在1989年的《陆游与唐琬》中,她采用了舞台全景式的梅花条屏,营造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境。《琵琶记》是南戏名剧,要在今天排好并不容易。可是,杨小青只用六根灰色的大柱子,让《琵琶记》在干净、简洁的舞台上诗意地移动,在变幻莫测的场景中,在演员水袖如云朵般的飞舞中,把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缓缓地倾泄、流淌出来……

  “创新、求变是在约定俗成的东西上突破,又要相对稳定,让观众可以接受。戏剧要发展,就要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在原有文化底蕴上突破,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杨小青从生活、人物、细节,甚至于一些反面人物中都抽出她的艺术本质。

  今天,杨小青依然站在排练场上,她淡雅的笑容里,既透着艺术家的风度,也刻着曾经沧桑的疲惫。早年的她,先是在浙江越剧团当演员,后来搞了几年化妆,又兼管过服装、道具,还拉过大幕打过追光……“什么活她都会抢着干,学着干,从演员到舞美,从技导到导演。”梨园同行都说:杨小青是个会吃苦的人。

  更让人惊呀的是,杨小青的双膝关节曾患多发性关节软骨瘤,她术后在排练场上旧伤复发,如今还留着手术后的5条刀疤;有一次发高烧不能排戏,杨小青为了尽快重返排练场,空腹用了大量的红霉素,胃壁严重损伤……她凭着毅力,撑出了一批高水准的剧目。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荣获了包括“文华奖”在内的几十个奖项,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戏迷们带来连台好戏。

  有人问:杨导,你这么小的个儿,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艺术能量呢?杨小青笑而不答。为了这个舞台,她几乎耗尽了全部热情和精力,她无数次带着伤病走向舞台:“生命可以预支,我把将来提前用了再说,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时,因碌碌无为而自惭。”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刘慧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