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人民网评:“欠18元还3万元”谱写诚信佳话

2012年09月26日 10:14:1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温州父子林国梭和林继排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难被迫欠下18元钱;49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地还到医院。(9月23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事例无疑是一个家庭、一名公民诚实守信的高度体现,也向社会公众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说实话,这样的49年前欠医院18元,49年后念念不忘最终还款3万元的事例,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对诚信的敬仰和道德坚守上的弥坚,可以想见的是这笔所谓的“欠款”,如果心稍稍硬一些是完全可以不用还的。49年前的18元,多年以后恐怕医院也早忘记了,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让当事医院感到意外、也感动了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又何尝感动和感召的不是全社会的善良风俗?这样的值得褒扬的大写的“事件”和大写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匮乏。今年8月份《人民日报》曾报道,87岁的郑宜栋老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17岁时其父死亡,之后约67年,他坚持做挑夫或打工替父亲还债,1条内裤穿了20年。郑宜栋说“还了债心里就很痛快”。承担郑宜栋这位挑夫“父债子还”道义良知的支柱,正是他内心世界里面宝贵的诚信意识。再如一些地方令人感喟的“良心菜摊”、“良心报摊”,市民在自觉掏钱自觉拿菜(报纸)的时候,不仅体现的是“良心摊主”也诚信,也感染着周边的公众。ldquo;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实守信事件是人间的佳话,也是多年来传承至今的社会美德。多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之下,部分人群过度追求利益和金钱导致道德迷失。一些商家的不诚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食品领域的无良现象时有发生,这都与时下一些地方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上失之以软和教育引导上的迷失有关。

  希望患者欠医院18元,49年后坚决要还3万元的诚信再多一些。因为,这些发乎于公民自觉的美德,本身就是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的自觉纠治。越是这样的民众中的小人物,越是让人感到道德的真正高大与光辉。在一个公民自觉践行的“还债”事件上,会进一步被社会放大,其良善理念也会进一步被社会所传递,影响的将是全社会。据了解,平阳县人民医院随后把这笔钱转赠给了平阳县慈善总会,作为“护肾净血”项目资金,帮助身患尿毒症的病人。这笔基于良心的“还款”,惠及的将不止一人,这就是道德和诚信可以薪火相传被广泛传播的最好证明。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毕晓哲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