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琼:用纱线织就“全国劳模” 三十年如一日
王瑞琼(右)向记者讲解示范挽纱技艺。黄国雄/图
“纺织工人日夜巡回忙,眼望着纱锭转不停……”这首《纺织女工》曾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纺织女工着雪白的帽裙在机车前来回穿梭、巧手飞舞的形象深入人心。
10月24日,在梧州春燕工贸公司的纺织车间,记者戴上雪白的帽子、系上雪白的围裙,当了一回“纺织女工”,跟着十八大代表、该公司质量检查和教育员王瑞琼“学艺”。在纺织机前来回穿梭了3个小时后,记者深深体会到王瑞琼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劳。
身影穿梭车间里
舞起白纱万万千
记者学的第一个活是扎绞(指将摇纱机上一定重量的纱分别用绳固定、打结)。王瑞琼将记者一带进车间,就忘我地投入了工作。她走到机车前,头也不抬地干起了活:只见她沿着机车走了3圈,两只手在纱线之间翻飞,不一会40扎绞纱便扎好了。
记者决定试一试。但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在细细的纱线中,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线头,在“师傅”的指点下,将线头绕过来又绕过去,动作笨拙,几经曲折才将结打成。剪线头时,在“师傅”手里显得十分锋利的剪刀,在记者的这里却成了钝剪,好几次才将线剪断。一分钟下来,记者只扎绞成3个。“没事,熟练了就快了。”“师傅”在一边安慰。
有比较才知差距。1987年,王瑞琼在全厂操运会比赛中,60秒内扎绞40扎,超过了中南地区70秒40扎的标准。而这个速度一直保持到现在。
每绞纱在扎绞之后,还要挽起来以便包装。王瑞琼将纱套在两手之间抖了抖,左手一转,右手一转,再双手一合,一绞纱便挽好了,动作快捷而优美。一般熟练工挽40绞纱,用时2分30秒,而王瑞琼仅1分50秒即可完成。别少看这40秒,它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按每天8小时计算,王瑞琼每天要比一般工人的产量高出15%以上。
这样的速度全靠苦练。刚进厂时,王瑞琼经常在下班后练习生头、换管、打结、扎绞等基本动作,一直练到手指僵硬、麻木才罢休,为此手指经常被锁扣划破,被剪刀勒出血口,但她仍然咬牙坚持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厂不久,由于王瑞琼表现优异,操作能手、竞赛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