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心动网事 > 身边好人 正文

孩子们的“李爸爸”:“我愿做孩子们的耳朵”

2012年10月31日 17:06: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这一天主讲杜甫的名篇《望岳》,广州市聋校语文老师李伟芳步履匆匆走到了9(3)班课室。

  学生们很喜欢上古诗课,但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古诗却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讲到“造化钟神秀”时,李伟芳犯了难,“这句的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钟’的手语打法有很多种,这里是‘聚集’的意思。”

  李伟芳老师通过手语和丰富的表情与学生交流。

  该怎么表现呢?他灵机一动,对着学生用手语比划着,“看看,你有耳朵、眼睛、鼻子,放在一起整个面容好漂亮。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美,父母赋予你的。”讲到这里,全班哄堂大笑起来……这是多年的教学沉淀给予了他游刃有余的活力。20多年来,李伟芳已从不懂手语的教坛新秀,变成推广电子手语书、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水平的名师。

 

  从零开始苦学手语

  第一次上课基本处于“鸡同鸭讲”,学生有抵触情绪,自己甚至赌气想“直接走人”

  1986年,聋人学校的时任校长带着几名学生来到广州师范学校进行毕业宣讲。就读普通师范专业的李伟芳第一次接触聋生,“看到孩子们虽然聋哑,却不失天真快乐”,他主动向学校表达了分配工作的意向。那一年,李伟芳成了聋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

  刚到学校,手语成了第一道难题,李伟芳不得不从零开始,下苦功夫学习,“一边跟着学校一位老教师,他教学生一句,我也跟着学一句;一边狂学手语书。”两个月过去了,他第一次站到了讲台上。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学生们很多时候使用的是方言手语,与他主要掌握的标准手语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个字也有很多种打法”,他说,第一次上课基本处于“鸡同鸭讲”。李伟芳回忆,那时学生有抵触情绪,自己也很沮丧,从未想过要表达一句话会有这么难,甚至赌气想“直接走人”。

  转念一想沉下心来的李伟芳明白,自己所教的语文是其他科的基础,过不了语文关,数学、英语科都免谈。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上,照着老教师的一些教法“依样画葫芦”。

  令李伟芳记忆深刻的是,那时有位老班主任非常有耐心,整天也不回办公室,就坐在教室的一角,学生有什么问题就去问,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的机会,“他每天和学生们一起吃饭,比如碗里有个什么菜,老师就会一遍遍地打手语,‘今天我们吃的菜叫什么,碗里有什么’。”深受感染的他开始努力学习方言手语,并逐渐在教学中推广标准手语。

  在普通人看来,聋校的课堂是很安静的,但其实不然。李伟芳每做一个手语时还会大声说出意思并不断重复,表情和口形都很夸张,甚至唾沫横飞。李伟芳说,这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1] [2] 下一页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编辑: 孙勇

相关新闻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