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李爸爸”:“我愿做孩子们的耳朵”
摸索研制电子手语书
逐个扫描了1000多页最新手语图片,将其剪切成近6000幅手语图,然后通过排版、编辑,重新集合成电子书
在教学中使用规范手语是提高聋校效率的重点。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李伟芳逐渐发现自己所学的手语越来越不够用,一些抽象词语更是无法表达,而每次临时翻阅手语书也很耗时。
前两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的聋校推广《中国手语》,聋人学校成为试点单位之一。李伟芳和语文科组的同事们趁着试点的契机,酝酿制作一部中国手语的电子书,“利用课余时间逐个扫描了1000多页最新手语图片,将其剪切成近6000幅手语图,然后通过排版、编辑,重新集合成电子书”。目前,这部电子书收纳了5056个手语词汇,包含了最新的通用中国手语词汇。
李老师说,聋校每年新进的老师中很多都要从零开始学手语,以前就只能通过翻手语书,就像查字典一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有了电子手语书,老师只要敲入一个字、或一个词,电脑的左边就会出现这个字或词相应的手语打法,右边还有相应的意思解读。“比如你输入一个‘预’字,就会有预习、预感等一堆词语出来,此时,你就可以找你需要的词语。”比起翻纸质版的手语书,电子手语书的优势就在于省时省力,对于新手来说效果尤其明显。
现在,这本电子手语书已经在学校全面铺开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老师学生都直呼“方便了不少”。
孩子们的“李爸爸”
除了照顾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琐事,还得操心他们的家庭
“不光教学,吃饭穿衣也要操心,有时甚至还要帮孩子们去买零食。”李伟芳说,聋校的班主任,除了照顾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琐事,还得操心孩子们的家庭。“特殊孩子的家庭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我们要帮助孩子们解除学习的后顾之忧。”
从教的第5年,李伟芳发现班里的小黄上课情绪低落,同在本校上学的哥哥也闹着要退学去打工贴补家庭。原来,小黄的父亲患病住院,家里无钱医治。在得知兄妹俩的处境后,李伟芳帮他们垫上了伙食费,并把自己攒下的钱交给哥哥,让他带回去给父亲治病。
不仅如此,一些毕业了的学生遇到烦心事也会找李伟芳诉苦,小伍就是其中之一。家住顺德的小伍,父母早年去了香港,又添了几个孩子。被抛弃的小伍从小和妹妹相依为命,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毕业后虽结婚组成了家庭,但总是疑心重重,怀疑爱人要谋害他,甚至怀疑妹妹要夺他的房产。为此,小伍经常写信向李伟芳倾诉。见多次书信疏导都没有效果,李伟芳便利用周末去家访面谈。“早上见他还神情忧郁,晚上已是满脸欢喜。”李伟芳说,经过一整天的思想工作之后,小伍再没有因为这个问题求助,“后来还寄来了胖宝宝的照片,分享他为人父的喜悦。”
下午放学了,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李伟芳,班上的学生纷纷竖起大拇指。梁雅丽用手语说:“李老师就是我们的‘李爸爸’,很亲切,很有耐心。 ”
46岁的李伟芳,两鬓已现早生的华发。他说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在语法教学中摸索出一条提高聋校孩子们书面表达能力的方法。
“我愿做孩子们的耳朵。不求桃李满天下,更不求孩子们飞黄腾达、富贵高升”,李伟芳说,“最大的安慰就是能培养学生们自食其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成一个家庭。”
我愿意做孩子们的耳朵。不求桃李满天下,更不求孩子们飞黄腾达、富贵高升,最大的安慰就是能够培养学生们自食其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成一个家庭。
——李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