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为民,与你同行。”浙报集团“佳友民情快车”以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俞佳友的名字命名,是一个走群众路线,践行读者参与、开门办报的基地,也是浙报集团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创新载体之一和倾力打造的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2011年7月13日起在浙江日报上推出的“佳友民情快车”栏目,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坚持在第一线发现问题,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民众的困苦,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民众的希望,就是我们报道的方向。一年来,“佳友民情快车”栏目从普通群众生产生活入手,反映大民生,刊发180多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解决了40多万群众各种难题,还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捐款3000多万元,得到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肯定与读者的好评。
从开辟栏目到建立专业团队,加上机制的保障,媒体的合力,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专栏变得可信、可读、可爱、可敬。2012年5月,浙报集团又从下属的浙江日报分社、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县市报分别选调年轻优秀的骨干记者充实到佳友民情工作站,积极筹备佳友民情工作站各地分站,其中浙中南分站已运作5个月,配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才产生了几何级数的团队效应。
一、运用党报权威性,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新闻点,关注大多数群众需求,反映大民生,解决大困难。
作为党报创新性的民生新闻栏目,“佳友民情快车”栏目主要报道浙江省各地各类的民生事件,选题关键一条——必须是大多数群众所关注的民生问题,或者是一个群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运用党报的权威性,帮助解决。
如2012年刊发的《那双手,不忍多看——关注大山深处空巢老人洗衣难》、《妈妈,你不要走远——关注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工作》、《谁为那杯水保温——关注环卫工人工作间隙的喝水问题》3组报道,就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新闻点,凸现党报真情,从中触摸到省委机关报的暖意、温度、热度。
我们在丽水、温州等地山区建起了1000多所爱心洗衣房,帮助山区一万多名空巢老人解决了洗衣难问题。让2000多名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使宁波3万多环卫工人工作间隙喝到了热水。
走基层渴望有惊心动魄的遇见,但更多体现于能在司空见惯的题材上,挖出亮点,找到热点,触动读者,传递真情。2012年6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每周观察栏目发文介绍:现在的读者,阅读“胃口”已经很高,一般文章很难打动他们,但浙江日报这3组报道,让人有心口一热、眼睛一湿的感觉。除了题材本身的随处可见,还要归功于记者对问题背后的一些细节故事的挖掘、陈述,拉家常式的采访、现场亲历体验、浓郁的生活气息,版面的重头处理,使见多不怪的生活“小”问题,变成大家关心的话题。
二、运用党报号召力,寻找媒体“合作伙伴”,开展“内联外拓”新型运作机制,互相借力解决民生难点。
2011年8月31日,“佳友民情工作站”正式挂牌运行,拉开全省巡访互动、为民办实事的序幕,邀请更多的读者、网友参与“新闻为民,与你同行”的“佳友民情快车”。
共享集团呼叫中心、钱江报系96068热线资源和负责浙报集团信访接待,与集团旗下9家县市报的民生工作室建立密切的互动机制,建立“佳友民情工作站+九星联盟工作室”(民情1+9),重大民生选题一起策划、抱团采访,重点推出。
除了在集团内部联合钱江晚报、浙江在线、今日早报、浙商杂志和各县市报外,我们还开展外拓工作,与《央视浙江记者站》、《浙江之声》、《范大姐帮忙》等民生栏目合作,成立“浙江省级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进行报台互动、报网互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
2011年11月9日,帮忙联盟首次推出《山里娃:寒风中盼暖阳》联动报道,该组报道解决了1000多名偏远山区孩子的营养餐问题。
2012年2月,为民帮忙联盟推出《谁给宝宝灿烂笑容》系列报道, 百名兔唇儿正接受免费治疗、陆续康复。
2012年6月13日,央视浙江记者站加入帮忙联盟,力求做强“大公益”下的民生新闻。
为唤起更多好心人关注寒门学子。2012年7月18日起,由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工作站主导的省级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会同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推出《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大型爱心行动,牵手各地关工委、团组织等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帮助部分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
一个多月时间,佳友民情工作站筹集到2000多万元爱心款,为2000多位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筹到学费。
三、运用党报影响力,协调、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重视民生问题。
2011年夏天一场洪水过后,兰溪市老城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变色,影响到20多万市民的生活。我们经过三天调查,找到了问题根源,并将调查结论和市民意见反馈到当地市政府和自来水公司,请他们尽快解决市民自来水问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调查报道才在浙江日报见报。稿件刊发后,兰溪市加快管网改造工程,不到两月,自来水管网改造6000多米,自来水变清了,老百姓高兴了,当地政府也很满意。
此后,在采访时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民情工作站记者都有一道特别的程序:记者出面,让政府部门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工作完成后再发报道。这样,既能让政府部门详细、真实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利于化被动为主动,在解决问题时得到群众的支持,体现了党报到位而不越位、有为而不乱为的原则。
2012年3月,省委书记赵洪祝亲自给佳友民情工作站布置选题:我们专赴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采访的代代相传600年祖训,造就当地淳朴民风的故事。3月8日浙江日报13版刊发了题为《守护村规民约600年》的报道,在全省掀起了价值观大讨论,打造文明和美乡风的热潮。
从开办栏目到成功运作一年多来,“佳友民情工作站”早已经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个人新闻工作室,成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媒体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借助于《浙江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品牌,又为党报品牌增添了新时期民生新闻的亮点。第一时间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2012年9月,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俞佳友再次回到担任两年半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青田万阜乡,一走进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时,数十位村民就把他包围了,介绍高山蔬菜今年增加到3200多亩,说俞佳友帮村民打响了“刘基菜园”品牌,解决人才、技术、信息等难题后,高山蔬菜卖得很俏,收获时每天都有几百元的收入。万阜乡党委书记章平说,2012年高山蔬菜可为全乡村民带来1500万元的收入。
“拜群众为师 做百姓亲人”。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将把《人民日报》社老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将军亲笔题字和来信铭记在心中,走下去、融进去、写出来,因为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