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雪夜走进流水桥弄 小巷里的灯光折射最平凡的感动
流水桥弄,这是一条简陋的小巷,只有二三百米长,两旁都是又矮又旧的老房子,墙皮剥落,苔藓丛生。晚上6时45分,天空已经是一片昏暗,漫天的雪花还没有停下的迹象。这条没有路灯的巷子,在氤氲的热气和昏黄的灯光里,显得分外暖和。
电视里响起新闻联播的前奏音乐,巷子北头的一家无名水果店里,50岁的安徽阜阳人郑全智一家人开始吃晚餐了,一菜一汤,菜是雪里蕻烧肉,外加一个金针菇肉丝汤,还有白米饭。“今天生意不太好,下雪天嘛,又是放假,没事谁出来溜达啊。”老郑一边埋头扒饭,一边向记者嘀咕着。
“你们几点打烊呢?”挑了一袋砂糖橘,我问老郑几点下班。“今天要晚一点了,晚上10点钟吧”。“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早点关门歇息?”我追问。“平常也就是9点多,今天天气不好,我们推迟一点关门。巷子里有个灯亮着,走过路过的人不会摔倒。”老郑说,在这里做生意有好多年头了,给别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这恐怕是杭州最年老、最简陋的小巷之一。巷子两旁的民房都被改建成了小饭馆、面馆,还有水果铺子。租客大多是在此打工的外地人,其中像老郑这样的安徽人居多。原因很简单,这里的房租很便宜。郑全智的水果店,里外加起来将近30个平方,租金只要每月千把块。
我掏出手机,正想拍下他们的晚餐,闪光灯亮起,暴露了我的身份,“你是记者吧!”老郑突然“警惕”起来,“这下雪天,你们也出来采访啊,不容易的”。想不到“雪天采访”反倒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老郑说,他的大儿子在附近一个工地打工,这会儿估计也没下班。“加班的人,辛苦啊!”
7点多的小巷,这个时候人反而“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人,从巷子两头走进快餐店、小面馆,一碗碗热乎乎的肉丝面被端上桌。老郑说,和他一样的很多打工者,大多租在这附近,租金便宜,上班也方便。这个点陆续下班的,多是在附近工地上班的。
我拿出相机,要给老郑一家留个影。“叔叔!叔叔!你猜我叫什么!”这时候,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咧着嘴朝着我的镜头傻笑。这是老郑的孙子,2008年出生的,所以叫郑奥运。“这家伙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们想让他留在身边读书。”临走时,老郑告诉我,他的新年愿望是,小孙子能在城里读小学。
这个飘雪的冬夜,小巷里昏黄的灯光,照亮的不单是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