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乡村医生吴仙富服务乡亲30载 一根扁担走深山 |
黄岩西部莽莽深山里,近10个村庄散落在长潭水库周边的各个山头,乡村医生吴仙富默默驻守大山,服务乡亲近30载。 上午9时15分,记者从平田乡政府出发,车行约半小时山路,赶到海拔600多米的黄毛山村。吴仙富的诊所就设在他家中。 一大早,他已经处理完诊所里的病人,到附近农户出诊去了,听说我们到访,才匆匆赶回家。 一身白大褂,理着平头,52岁的吴仙富客气地把我们接上了他的农用面包车,车子里叠满了各种医药用品,副驾驶座的地上,还摆着一个纸箱,收集医疗垃圾。 吴仙富今天出诊14户人家,第一站是仙人塔自然村。车子开出没多久,就从水泥路面转上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几次熄火后,我们弃车步行。 “路通了有车开,条件很好了。”吴仙富说,乡里的水泥路,也是近几年才通的,之前每天出诊走的都是泥路。在他车上,至今还带着一根扁担,“药箱、药品都要带,山路难爬,用扁担挑着才好走路。”即使现在路有了,但山里人家很分散,有些还得挑着扁担爬上去。 73岁的汪义友夫妇,孤零零地住在仙人塔。前天中午,妻子出去采茶,汪义友吃完中饭突然晕倒在地,直到傍晚妻子采茶回来才发现。那天晚上,吴仙富从他家出诊回来,已11时多。 “脸上、脚上的浮肿都消了,已好很多了,今天再挂一次盐水应该没问题了。”就在汪义友家的厨房间,吴仙富查看了病情后,又配了2瓶盐水给他挂上。 老汪夫妇有2个儿子1个女儿,都在外地,每年只回来住几天。夫妻俩相依为命,一有头痛发烧,就找吴仙富。汪义友不住地夸吴仙富人很好,“随叫随到,有时我们在忙,他还帮我们烧饭做菜。” 黄毛山村是黄岩西部的贫困山村,留在村里的大多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感冒、肠胃不好是最常见的急病,还有一些是被医院劝退,靠挂点滴维持生命的重病号。 对于自己的病人,吴仙富十分熟悉,有什么病史,现状如何,住在哪里,以及联系方式,他都一一记在“行医记录本”里。这么多年,行医记录本已是厚厚一叠。 10时40分,汪义友挂完了2瓶盐水。临出门时,老汪拎出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几株草药,让吴仙富帮忙带到水库沿。 “帮忙打老酒都有。”看出记者的疑惑,吴仙富解释说,他每天在山里转,村民们让他捎带东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仅如此,他还常给老人们免费理发。 下午第一家,是去给75岁的潘华友挂盐水。“公公有脑癌,医院说没救了,躺在家里都2年了,全靠仙富帮他吊命。”儿媳潘迪飞说。 83岁的邻居戴梅头看到我们,也凑过来,“仙富真是好人,我们家3个病号,都是他照顾。”他女儿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卧床不起,“仙富来看病,还帮我们抱进抱出,一点都不嫌脏。” 12时30分,车子经过垟平自然村,远远就见到路口有个老人不停招手。他叫夏香春,今年63岁,中风20多年,时常要打针。“仙富啊,这两天又不舒服了,再给我打一针吧。”夏香春说。 “你是特地等在这里的?”记者疑惑地问道。“仙富每天都从这里经过的,我一早就到这等他。”夏香春笑着说。 车子停在路边,吴仙富从车上搬出一张板凳,很快给夏香春打了针。“按理说这样做不规范,但山里条件有限,也没办法。”吴仙富尴尬地说。 吴仙富继续开着车子在大山里转。附近的上垟乡、北洋镇的几个村庄,他也常常要去出诊,回家一般都晚上八九点钟了。“一天下来也就赚100多块,要是为这点钱,谁高兴每天这样跑?”自从做了乡村医生,吴仙富再没出过远门。 妻子许金玲则埋怨说:“一年到头没个闲,大年初一也只在家半天,下午又要出诊。”但抱怨归抱怨,许金玲还是很支持丈夫的工作,“山里人看病太难,没有他真不行。” |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梁国瑞 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 编辑:孙勇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