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已经买了别墅 自学成才的推拿达人却爱做志愿者 |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车库管理员、志愿者、推拿达人,俞伟良的身份很多,但是他最喜欢的是那些患者亲切地称呼他一声“俞爸爸”。 老俞的经历也比较传奇,在东北的钢铁厂上班的时候,学会了推拿,从那以后一直用这门手艺帮助着别人。虽然不是职业医生,但他的推拿手艺在瘫痪病人中间可很出名。 最近,在杭州北山街道宝石社区,一支名为“管家婆”的爱心联盟正式成立,社区各个领域的12位爱心达人们被聚集在一起,为各个助老项目服务。社区的孤寡、独居老人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爱心热线卡,12位达人的电话号码被写在了联系卡上,老人们有啥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俞伟良就是其中一位达人。 在市中医院里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俞伟良(左)
车库管理员“俞爸爸” 是位推拿达人 初见老俞,和普通的杭州大伯没什么两样,见人带着笑意,看上去就是一副热心肠。如果再留意看看他的这双手,手指粗大,关节突出,应该是经常出力的一双手。 俞伟良的按摩手艺是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学来的。“那会儿我在钢铁厂工作,很多工人胸前是火,背后吹风,腰背都容易出问题,我于是学了按摩手艺给大家按摩。”俞伟良说,“我回杭州以后,在施家桥的二轻轧钢厂,好多炉前工人都知道我有这个手艺。” 后来,俞伟良成了一位地下车库管理员,但是他按摩的手艺一直没有搁下。“我在市中医院和市一做志愿者,帮瘫痪病人,还有一些四肢受伤的病人做康复。” 老俞在医院里有个特别有趣的绰号,叫“俞爸爸”。“病人们和小护士们,都说我管得比爸爸还宽,就管我叫俞爸爸。”说起这个他自己笑了。 帮助地震中受伤的姑娘 重新站了起来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俞伟良的按摩手艺好,市中医院的医生也是知道的。“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有个病人叫牟登琴,她腰部受伤,一直瘫痪在床上。有一次她的病房消毒,病床被推在走廊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聊了几句。她才32岁,家里有个4岁的孩子,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就想帮她。” “俞爸爸每天都会来帮我做推拿,先是泡脚,然后是热敷、按摩,至少一个小时。几乎是天天都来,不来肯定是家里有事情,他会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已经回到四川的牟登琴现在还记得当年的俞爸爸,“他年纪也大了,每次做完按摩,整个人身上都是汗。” 牟登琴最终站着出院了,“我能康复,有一半的功劳应该记在俞爸爸头上。”牟登琴说。俞爸爸的手艺在病人圈子里出了名,他每次接下一个重伤的病人,就开始至少三个月疗程的免费按摩服务。 徒弟已经买了别墅 老俞却说做志愿者更自豪 这些年,老俞去给病人免费推拿,光路费都不知道自己贴了多少钱。 有时候想帮忙但是没时间。他给记者看了一下最近的服务时间表:每周有四五个早上要去市中医院做志愿者,早上6点半到岗,然后忙到中午,基本上是到下午2点才下班,之后才开始上门服务。 俞伟良说,最忙的时候,他要同时帮三个病人,“先去余杭,再去艮山门,最后去给市中医院的一个病人做按摩,每个人至少一两个小时,有些重症病号要花3个小时。” 推拿这个手艺可是很赚钱的,俞伟良带出的徒弟在土耳其帮人做按摩,日薪能赚上百欧元,已经买了别墅。 “他也动员我去土耳其搞个执照赚钱算了,但我不愿意,虽然靠退休工资清贫些,但是我高兴呀。”俞伟良说,他就是看雷锋的故事长大的一代人,能帮助大家他很自豪。 宝石社区的“爱心达人”,还有很多 除了“俞爸爸”这样的推拿达人,这次宝石社区推出的另外11名“爱心达人”也是各有所长。 “老人家里的煤气灶电池没有电了,叫孩子们回来装个电池,太麻烦,我帮忙做做就好了。”负责水电维修的罗贤根是宝石社区物业的员工,因为专业对口,他主动接下了老人家里的各种水电服务。他每天把电工胶布、老虎钳都装在口袋里,只要有老人的电话召唤就上门服务,“我也住在社区的,所以下班时间也有很多老人给我打电话。” 家里有病人的话,还能找社区的王利东医生。王医生几乎是社区好多老人的家庭医生。“帮老年人管管慢性病,很多老人能记得你好多年。”王医生说。 虽然上门服务的社区医生挺多,但是要能服务好这些老人,不仅要靠职业道德,爱心也很重要。 |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黄莺 丁晶晶 黄淑雅 编辑: 陈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