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山北底村邻里守望筹基金 一个村,70多名志愿者 |
![]() 温春梅老人见了守望员黄茂达(右一)和村委会主任黄茂位十分亲热。 浙江日报苍南2月27日电 “村里开展邻里守望互助,老人在家里有人照应,我们在外打拼也放心。村里要成立互助基金,我们愿意各捐10万元。”上周的座谈会上,3位在外温商黄学仁、黄登路、黄学亮,一致向山北底村村两委表态。 苍南县在灵溪镇沪山社区山北底村试点开展“邻里守望互助”,让这个留守老人居多的村子,一改寥落破败,邻里间其乐融融。村民志愿者队伍扩大至70多人,人人以积攒“爱心银行”积分为荣,现在村里又开始筹建“邻里守望基金”。 留守老人得照拂 看到守望员黄茂达和村委会主任黄茂位上门探望,温春梅老人一把拉住两人,亲热得不得了。 按照就近原则,村里为邻里守望划定了6个片区,62岁的黄茂达自愿担任殿边片区的守望员,他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残障人士,其中近邻温春梅已85岁。 2月19日傍晚,住在村子另一头的温家女儿找来,说母亲下午出去打针,一直没回来,家人慌了神。黄茂达立即和她出门寻找,同时联络老人的大儿子黄茂生赶紧从县城驱车回来一同找。晚上6时许,大家终于在乡间小道上找到老人,黄茂生一见妈妈就掉泪了,对黄茂达更是感激不已。 “邻里相帮,这是应该的,将来我年纪大了,也希望邻居来帮我。”黄茂达说得朴实。他指着自家房门前的蓝色铭牌说,“上面有我的名字和手机号码,谁家有急事就能找到我。” 山北底村有户籍人口14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400多名。村落临近纺织业发达的萧江镇,有不少外来人口租住在村里,治安和环境压力大,让出门在外的村民不放心。自从有了邻里守望公约,情况得以改观。 爱心银行勤积分 79岁的缪增花被村支书黄登记拉到村委会来,一定要把她买扫把的30元钱给报销掉。 缪增花的儿子早逝,靠她独力把孙子抚养大,村里对她十分照顾。老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得空就在乡间小路扫地保洁。 点滴善念得到鼓励,缪增花和黄茂达在村里的“爱心银行”榜上有名。“这是村里为了鼓励邻里守望采取的措施,村民靠志愿服务赢得积分,年终要表彰嘉奖。”黄茂位介绍。 村民相互带动影响,成立了清洁家园、治安巡逻、民政救助、心理辅导等多支志愿者队伍,70多人主动报名。沪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也闻讯加入,成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志愿队。 走进山北底村,在文化礼堂边上能看到醒目的“邻里守望公约”,公约约定,村民看到陌生人进村要主动问一句,听到陌生人敲邻居门要主动询问找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出差出远门,要主动和左邻右舍打个招呼;孤寡老人、精神病人,邻里照应;村民相互关心,搞好团结,一家有难,大家齐帮。 在山北底村的道路上,鲜有垃圾落地,村头的小河也干干净净。村民黄学位义务为河面保洁,“爱心银行”要给他积分,他还拒绝了。让他自豪的是,山北底村刚刚在上月拿到了“苍南县环境最美乡村”的牌匾,这里有他的贡献。 好故事如何讲下去? 邻里守望传递和谐传为佳话的,是村里一对分居10年的夫妻被撮合拢来。 去年的中秋晚会上,村里为年轻夫妻举办欢宴,黄茂位对村民小黄说,家家户户都参加,你也去岳父家把妻子请回来。 10年前,小黄年轻气盛,与妻子争吵时作出过激行为,导致岳家打上门来,妻子也回了娘家。碍于面子,一个家庭分成了两半,但双方并不曾离婚。这次,小黄由村民们陪着,主动登了岳家门。听他开口一叫岳母,通情达理的岳父立即叫女儿收拾行李,随他回村。 邻里守望在山北底村蔚然成风,志愿者上门服务,碰到急难,也经常自掏腰包,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怎样让邻里守望持续下去? “山北底村有许多在外经商的老板,他们热心家乡公益,如果设立邻里守望基金会,可以让救助得到有力支持。”沪山社区主任陈岳洁建议。 在上周举行的基金筹备会上,这一动议得到了村民的赞同。村两委把资金怎么用,用在哪里,理事会如何管理等一一解释,当场就得到了3位企业家承诺捐资。黄学仁还表态:“只要基金会运作得好,明年我还会继续投入。” |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包璇漪 县委报道组 薛毓训 编辑:王健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