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天台七旬老人4年坚守山上 当火情“防护神” |
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 4月14日中午,郑丙勤一边吃着自带午餐,一边警惕地瞭望。午饭是他从家里带的,到了中午早就变冷了。但只要值勤,他都是这么解决午餐的。 “1月27日8点50分,下辽里山有大烟,电告立杰去督查;9点30分,高坵烧地坎,电告郑雄贵查看;9点39分,下辽里山上半山烧火,电告汤立杰查看。”“3月26日9点25分,对面茅草山上上坟,扩音广播通知不准明火;14点05分,下张奓坑脚烧火,电告杨仁权查看。”……这是天台南屏乡的七旬老人“瞭望日记”的一小部分。 老人叫郑丙勤,南屏乡山头郑村人,年轻时曾在东海舰队护卫舰上服役,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只要是有火情隐患的天气,老郑每天都会到村里的一个制高点———瞭岗头上坐着,观察全乡的火情,他这么一坐,就是4年。 积极为防火支招 南屏乡位于天台县南部,由于经济落后,乡里有大片荒废的梯田无人耕种,梯田上满是一堆堆干枯的茅草。 “这些是引发山火的隐患。”南屏乡副乡长陈燃标指着对面山头的一大片茅草地说,烧茅草是村民垦荒的第一步,俗称“烧地坎”。有时,稍不留神,烧地坎就会引发山林大火。 陈燃标稍稍抬了抬手,指着远处的山顶说:“那座如今长满杜鹃花的山头,就曾经被一场连夜的大火烧个精光。” 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是重点防火季。 2011年下半年,南屏乡为了杜绝山火发生,发动全乡老人协会加入到森林防火的队伍中。 郑丙勤就是老人防火督查队伍中最为积极的一员。从督查队开始运转的第一天起,郑丙勤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带上一壶水,到山林里巡查。 巡查了一段时间后,郑丙勤心里有了一个困扰。“那么多个自然村,全在山坳里,我光跑最北边的十几个自然村,一天从早忙到晚,也走不到边啊,更别提督查全乡的火情了。”郑丙勤说,他当时就在寻思着有没有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一天夜里,老郑躺在床上,想起了自己17岁那年跟着地质队在乡里找矿的情形。“对了,‘瞭岗头’那里可以作为一个瞭望点!”老郑一拍脑袋,从床上一股脑儿地坐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郑丙勤就跑到乡政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燃标。 “那天,老郑带着我爬到瞭岗头上,考察地形。”陈燃标说,瞭岗头是南屏乡人自古以来观察入乡口情况,抵御土匪的瞭望点。人站在岗头上,全乡的村落和山林的情况就可以尽收眼底。 全乡的火情“防护神” “瞭望点”的选址确定下来以后,郑丙勤说干就干,向乡里申请了一顶遮阳伞、一个扩音喇叭,带着用稻草做成的垫子和一个装着午饭的保温罐,在瞭岗头上“建”了一个简易“火情瞭望站”。 每日天蒙蒙亮的时候,郑丙勤就带着一天的干粮,早早地出门。 “农村人起得都早,不少乡亲都是起个大早干完活再回家吃早饭。”老郑笑呵呵地说,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火情,他得赶在乡亲们干活前赶到山顶上。 瞭岗头上除了十几平方米的平坦硬石之外,再没有任何遮挡物了。每到冬天,寒风总会肆无忌惮地从四面八方向老郑袭来。 “冬天山里的风是真的冷,像刀子一样割在我的脸上,严重的时候,脸都被吹开了一个口子。”老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脸,笑了笑说,开春了就好多了。 正在和记者谈话间,对面的山头上忽然冒起了一阵白烟。“不打紧,是村民在烧地坎,那个位置离山林还有一段距离,先观察看看。”郑丙勤顺势拿起放在一旁的通讯录,告诉记者,如果发现火情,他会第一时间联系每个划片的防火员,让他们组织人员过去查看情况。 “如果距离比较近,我就会用喇叭直接告诉村民,不准使用明火。”老郑指着一旁的扩音喇叭说。 另外,记者在老郑一叠的册子下面,发现了一本有些破旧的小册子。打开一看,册子上满是老郑一笔一画工整记录下来的“瞭望日记”,上面清清楚楚地记下了发现火情的时间和联系的防火员姓名。 上山前,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老郑的一对儿女都很有出息,儿子还是一个财力雄厚的大老板。但是老郑对此却不以为然:“儿女出息是儿女的造化,我虽然年岁大了,但还想凭自身的力量,为乡里多做点事情。” |
来源: 中国台州网 作者: 王媛媛 编辑: 侯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