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Dr.魏对话杭州中学生:选专业首先要好玩 |
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钱江晚报 记者 徐洁 通讯员 董箫乐)昨天,在《最强大脑》播完3个多月后,Dr.魏走进学军中学演讲。据说这场讲座已经预约了大半年了,因为有太多的学校请他去演讲,之前在广州、重庆,今天去杭二中,紧接着还要去湖南。 刚参加《最强大脑》节目时,有人就说魏坤琳肯定会火。 当时他反问:“火是什么意思?” 现在他终于知道了——还没迈进报告厅,里面的尖叫声就吓得他一时不敢往里走,然后不断有学生偷跑出来求签名、求合影。 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尽管被冠以娱乐圈光环,但魏坤琳一直在试图借这个热度去做科普的事情。比如他昨天的演讲主题——北大心理学发展及运动控制心理学探秘。 Dr.魏在学军中学讲课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几乎每个话题 他都能用心理学来分析 博士应该是什么样的?老书虫、学究,或是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那样,完全get不到常人的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No!Dr.魏在《最强大脑》上坐镇之后,人们开始重新看待科学家这个有点被边缘化了的群体。 台上的Dr.魏,和电视上一样,依旧是清爽的白衬衫,和标志性的灿烂笑容。但他否定了主持人在开场时对他的两点介绍——明星和学霸,只领走“老师”这一项。就像他非要把报告台上的坐式话筒拎在手里,“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老师都站着讲课。” 上台前,他听说一个好消息——北大今年在浙江的招生情况很好:全省理科前10名中,有8人报了北大。 “你的心理学系招生有比去年火么?”记者问他。同行的招生组老师告诉他,“和去年差不多。”他一听就更来劲了,“不够不够,那我还得好好普及一下。” 台下就坐的,是学军中学全体新高三学生。因为《最强大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把Dr.魏奉为“男神”,但“男神”的研究方向,却鲜有人知。提到心理学,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催眠,或是盗梦? 这就是Dr.魏愿意站到台上的原因。“很多学生可以考出一个好分数,但在选专业时,对某些专业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究竟什么是心理学? Dr.魏没有用一大堆科学术语来解释。但几乎每个话题,都能被他扯进专业里。 他的语速很快,有同学表示来不及看PPT了,Dr.魏说,“这是考验你的快速信息处理能力呀!” 又比如有老师开始不知道要来演讲的北大教授是谁,但一看到他就说,“我一定在哪儿见过你”。Dr.魏说:“面部识别能力是天生的。” 而这些他提到的能力,其实都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 有灵光的同学马上反应过来,问他:“Dr.魏,整个演讲中,你说了88个OK,跟心理认知有关系吗?” Dr.魏大笑:“那是我的口头禅啦,无意识的。” 研究运动控制是因为好玩 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动机 而认知心理学,正是Dr.魏在《最强大脑》里做科学分析时的理论依据。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学着去发现身边的“最强大脑”,这其中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发现身边人的特点,发现身边的人都擅长什么。“比如一个家长,一个小孩摆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其实好多人都不知道。” 其次,发现自己。 “高考后填志愿,你们知道你们要填的志愿是什么吗?你想过你选的专业和能力契合吗?这对认识自己很重要。甚至整个大学阶段,都是你寻找自己的过程。” 而让他痴迷的研究方向是“感知运动控制”。 而他研究应用,更加颠覆了同学们对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他的实验室发明,还包括智能假肢和专门为糖尿病人定制的鞋垫。 “你知道在美国,截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魏老师突然变得严肃,“是糖尿病引起的足底溃疡。”他想证明给医生和病人看,通过感知运动控制还可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好玩,是他最后送给在座同学的“锦囊”:“这些研究够好玩,才让我如此有激情。将来,不管你们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首要一点,你觉得它是好玩的。” |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徐洁本 董箫乐 编辑: 侯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