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心动网事 > 新青年 正文

华侨奶奶自费建养老院 照顾老姐妹多年

2014-07-17 16:08:47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俞莹 任烨  编辑: 侯玮

  张奶奶(前排左一)和她的老姐妹们

  盛夏时节,天亮得早,凌晨4点半,沉睡了一夜的鄞州鱼山头村瑞秀冰颐养院活跃起来。

  颐养院的老人平均年龄接近80岁,简单洗漱后,不约而同地聚到禅房开始诵经,拨着佛珠,念念有词。

  88岁的瑞典华侨张秀娥奶奶是颐养院的创建人,因为身体越来越差,老姐妹们今后的生活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开养老院的念头源自街头一件小事

  张奶奶老家镇海,打小随母亲去了上海,带着浓重的上海口音。60年前,张奶奶随丈夫去香港开饭店,生意不错。

  张奶奶有眼疾,近两年摔了两次跤,差不多完全看不见了。

  她闭着眼睛回忆说:

  “我丈夫的哥哥在瑞典开饭店,后来写信给我们,让我们去接手。当时我们在香港已住了十多年。收到信后,我们就移民去了瑞典。”

  “你看我的手,”张奶奶用力把变形的手指压向轮椅扶手,“瑞典冷啊,每天洗碗洗菜,伸进冰冷水里,手指变形了,撑在椅子上才能伸直。”

  按照瑞典的法律规定,当地公民要工作到66周岁才能退休,退休后,张奶奶每个月可以得到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的退休金。

  “这1万块钱,我住在瑞典不会有结余,那里蔬菜要四五十块钱一斤。但是在这里,可以养十多个老人。”

  开养老院的想法源自50年前一次探亲:“那时我侄女陪我去上海城隍庙逛,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突然扑过来一把抱住我的腿,我吓了一跳,后来我们一起把老人送回家,我问她儿媳,怎么会把老人关在门外。她儿媳很无奈地说,婆婆烧饭总是不关火,邻居说这样太危险。她只好上班时间让老人在街上逛,晚上再接回家。”

  张奶奶说,在瑞典,老人退休后,要么由子女管,要么由政府收入养老院,不会让没有生活能力的老人在大街上乱走。当时,她心里就有个想法,回国后,要尽自己的力量,把没人管的老人养起来。

  村里出土地张奶奶出钱建起颐养院

  鱼山头村的瑞秀冰颐养院建成于2003年的7月,是张奶奶出钱建起来的。

  “2002年,我回国,一个朋友陪我到宁波来玩,他说,鄞州鱼山头村有块空地,以前是个寺院,环境很好。我到村里看过之后,很中意。”

  “我找村里的书记,想问他买块地,建一个颐养院,给有困难或者没有子女、无家可归的老人住。书记很感动,说:‘你从外国回来我们这里做好事,我们也要做点好事,这块地就免费给你用吧!’”

  由于大多数时间在国外,张奶奶委托村里的人将房子建起来。院内空地上,有老人自种的一些蔬菜,供她们平时食用。颐养院共两层楼,上下各一个禅房,可同时供30多个老人居住。

  “初期没什么老人来,我想可能是要求太苛刻了,我把条件放宽,只要家里有困难,无处养老的,都可以住进来。人最多时,达到了30个。

  “起初我不收她们钱,后来有个姓施的阿姨说,要是不收钱,她们就不好意思住下去了。我就让她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随缘付饭钱,三十、五十、一百都行,最多不超过200元。因为200元我就成赚钱了,我建养老院不是为了赚钱,是想做些好事。经济条件差的老人,不给钱也可以住在这里。”

  老姐妹们相互照顾,这10年来,有些因病去世了,还有些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这里,目前算上张奶奶,颐养院里还剩下10个老人。

  颐养院居民之一谢瑞芬98岁上海人

  谢奶奶是这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大家都尊敬地叫她老师太。张奶奶说,颐养院就是为谢奶奶造的。谢奶奶安静地坐在藤椅上,耳朵不好使了,但双眼明亮,头脑也很清楚。

  “我们认识28年了,娘娘(指张奶奶)人好,大家有目共睹,她不但在这里建养老院,还捡过孤儿、收养了一个嘴裂开(唇腭裂)的孩子,直到送他出国。在嘉兴桐乡,她还结对了6个聋哑孩子。她现在腿不能动了,眼睛不好了……”谢奶奶提起张奶奶的身体,忍不住流眼泪。

  张奶奶说,两人结缘于上海,当时她爱人去世,侄女请来了从小出家的谢奶奶为去世老人做佛事。“我去过她住的地方,那种木质梯子爬上去的小阁楼,梯子特别陡,我爬上去就下不来了。当时我想,等她年纪再大了,爬上爬下的太不安全,得找个地方让她住。”

  张奶奶坐在轮椅上,脸上露出微笑:“我以前夏天都不在这里过的,瑞典夏天凉快,可是师太都这把年纪了,我要走,她就哭,我也没办法,只好留下来陪她。”

  颐养院居民之二方仁翠58岁宁波人

  大家都亲切地管方阿姨叫小方,她在这里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方阿姨一直不说话,眼神空洞,有些木讷。

  68岁的江妙叶阿姨说:“当初她妹妹在网上查到娘娘在这里开了养老院,就把她送来。小方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我们都不敢收,娘娘看她可怜,没老公又没人养,就收留了她,而且从来不收她的饭钱。”

  大家都在念佛时,方阿姨就呆呆地立在一旁,双手合十。待大家诵经结束,她就拿起扫把,去院子里默默扫地。

  江阿姨说,方阿姨每个月要自行去附近的村卫生院里打针,控制病情,好在她住在这里的四年来,没有发病过,大家也慢慢不再紧张。

  张奶奶说,她对这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谢奶奶和方阿姨,两人都孤苦无依,万一她不在了,两人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颐养院居民之三徐琴宝83岁桐乡人

  大家管徐奶奶叫“老总管”,徐奶奶一说话,两手一插腰,双眼一瞪,颇有些管家风范。

  20年前,她在桐乡遇到谢奶奶,便拜她为师,一路追随而来,10年前,她与张奶奶一起建房子,并坚持待在这里照顾谢奶奶。“我在这里保护我师傅,谁敢欺负她,我不客气的!”徐奶奶很认真地瞪起双眼。

  大家都说徐奶奶有福气,老公是离休干部,子女都是公务员,外孙女最近生了小曾孙,刚满两个月。

  “我外孙女和女儿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昨晚,她特地打电话让我听小毛头的哭声,哈哈……”说起孩子们,老人开心地笑起来。

  张奶奶说:“徐琴宝心地很善良,家里人老是想让她回去,她就是不去,一定要留在这里陪着老师太,给她洗衣服,烧饭,照顾周到。”

  颐养院居民之四蔡菊梅75岁宁波人

  蔡阿姨戴副老花镜,一头干净的卷发,有点像老师。她不是“常住人口”,但只要张奶奶一过来,她就像候鸟一样“飞”过来,照顾张奶奶。

  傍晚,江妙叶阿姨买来一袋南瓜馒头,是张奶奶的晚饭。张奶奶虽然看不到,但抓着馒头笑得很开心:“我就喜欢吃这个!”

  蔡阿姨给张奶奶倒了杯水,坐在她身边。“我身体不太好,女儿反对我住过来。但娘娘人太好了,现在她路不能走,眼睛看不到,我就想在这里陪陪她,照顾她一下。”

  平时,大家都配合得很默契,蔡阿姨给张奶奶喂药、洗脸、推轮椅,江阿姨给张奶奶洗衣服,送饭。

  蔡阿姨说:“我们念佛的人,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念佛,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我们很开心,下午空的时候也会聊聊家常。娘娘的儿媳妇每天下午4点半都会打电话过来,很孝顺的!”

  张奶奶的心愿:让老姐妹们得到永久的照顾

  由于每年要回瑞典,张奶奶在这居住的时间一般只有三四个月,考虑到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精力照顾老姐妹们,4年前,张奶奶通过宁波居士林的一个朋友,认识了美国华侨潘孟君阿姨,两人交流后,张奶奶在村委会的见证下,签了一份将颐养院交给潘孟君管理的协议。

  然而,这四年来,新接班人让老人们很不满意,一位老人说:“她很少来,一年见不上几次面。”

  张奶奶担心,如果自己回瑞典,老人们可能无法得到好的照顾,便萌生了再找个接班人的念头。张奶奶说:“我希望新接班人,能像我一样,爱护每一个人,无私地付出,全心全意把这里当成家,照顾好大家。

  昨天,我在颐养院办公室见到了潘孟君阿姨,对老人们的抱怨,她觉得有点委屈,她拿出近几年来在颐养院付出的清单给我看,说:“我接手的时候,修了这里的房子,买了电扇、热水器,修好坏掉的抽水马桶,现在房子很干净,都是我这几年出钱打理的。老人们每个月付的两三百元,付水电费都不够。”

  71岁的王德芳爷爷与潘阿姨认识30多年,他说:“她年纪不大,上面还有80多岁生病的父母要照顾,下面有儿女,让她天天待在这里,确实忙不过来。如果张阿姨想换接班人,应该请政府方面有威信的人,帮大家一起协商,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鱼山头村老人协会会长傅岳定,在这里当了40多年干部,他无奈地说:“本来村里是配合娘娘的好心,免费让出土地给她们休养用。结果两人闹了矛盾,如果娘娘她自己能管,我们就不插手,如果实在争执不下,我们会考虑收回土地,收回后,娘娘作为投资人,我们会让她在这里一直住到最后一天,她喜欢住在一起的老人,我们也不会赶,毕竟大家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都市快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