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大78级政治系 诠释的“中国式奋斗”
校门口的合影
1978年,农历戊午年,正是马年。
这一年的10月16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101位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集在当时的杭州文二街128号。
黑灰蓝的着装,行李不过是木箱、包袱,还有网兜兜住的热水瓶、搪瓷缸子和脸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这已是老电影里的画面。
他们大的30出头,最小的只有15岁,高矮不等,身份各异。有在北大荒插队的知青,有军人,有工人,还有中学校长、小学代课老师、公社文书、大队支部书记……不过,他们都怀揣着一纸盖有“杭州大学革命委员会”印章的录取通知书。
文二街128号,即当时的杭州大学政治系所在地。这101位年轻人,正是78级政治系的学生。
36年后,又是马年。对即将涌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而言,当下正是火热的季节。而循着一本原杭州大学78级政治系的纪念册,可以看到那个还不算遥远的火热年代。
78级的学生之所以被频频说起,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后在一个又一个的大变革中,有所选择,有所坚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而后,中美建交,女排夺冠,连中国的足球都能以3比0让科威特败走……从荒唐中走出,一个更为理性和开放的时代已然到来。
时光流转,如今的杭州文二街128号关于78级政治系的建筑已无遗存。更不用说河荡里摇曳的芦苇,露天电影场的水泥凳,男生宿舍的“贵族包厢”……
不过,时代给予的机遇与挑战,策动着那群15到36岁的年轻人,也为如今已是社会中坚的他们铸造起更为完善的做人、治学准则。
“理想主义”是78级政治系同学频频提及的关键词,这也是此后的80年代为今天所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如78级政治系最小的学生、如今的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所说,纵观同学们30年的起起伏伏——“中国的奋斗逻辑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与人为善、踏踏实实干活、心怀理想。”
他们的心怀天下,甚至是后来人不能想象的。年轻人在喇叭裤、邓丽君、蛤蟆镜和双卡录音机中,唯一关注的话题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阅读、辩论,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所以,那个时代的文科高考生会对文史哲专业情有独钟,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对其他选择的歧视,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他们并无当下这个喧嚣时代中,年轻人身上的那种机巧——虽然,这种机巧也时常是出于选择的无奈。
36年后,78级政治系的学生已是社会中坚,很多人在学界与政界已有盛名,亦有不少人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转投商海。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在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毕业了;在机构改革的时候,我们被重用了。”如同78级政治系的祝毅所说,他们这一代,经历的波折并不多。但毫无疑问,他们以一个群体书写了一段时代史。
“同学的性格基本没变,直率的还是直率,‘老奸巨猾’的依旧,无厘头的也一样。”罗卫东这句话,或许正说明,我们的时代,需要以某种不变,迎接世界的万变。这也是78级政治系给予的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