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祝温村书记杭兰英:她让村民有面子
祝温村的收入在浙江绍兴排不上号,在全市2176个行政村里不算高,但祝温村里的村民,个个觉得住在村里“有面子”!
在这里,一位名叫杭兰英的村书记深耕28年,带领村民“实仓廪”“淳风俗”“守规矩”,村子实现“零上访”“零违建”“零刑事案发率”。
爱带头的“倒贴书记”
“村是我的家,百家连一村。家是最小村,村名叫祝温。”
——祝温村村歌
进入祝温村,扑面而来一片清爽气息:一湾碧水绕村而过,岸边杨柳青青,绿野弥望,花木掩映中,严整的屋舍错落其间,透着浓浓的村趣。
村子是熟人社会,作为支部书记,杭兰英深知赢得村民信任的重要。怎么让人信服?杭兰英上任伊始便给自己立下规矩:方方面面带好头,把人心凝聚起来!
这条规矩,至今雷打不动——每天早上,她第一个到办公室;“巡村”时发现哪里有垃圾,她弯下腰就捡;村道要改造、河道要整治、困难户要帮扶……她都冲在前头。
还有一个“带头”,让杭兰英远近闻名——带头捐款。
2000年,村里第一次改造村道时,缺乏资金,杭兰英带头捐了2.5万元。这一“捐”便不可收拾:村里修路,她捐钱;老人生病没人照顾,她捐钱;镇里给她发奖了,她把奖金捐出去……28年来,杭兰英共捐款46万元,远超她26.38万元的工资收入,倒贴部分全是从老伴、儿子身上“揩”的油。
有了杭兰英的带动,村里干部积极响应,在外地经商,搞建筑的村民也纷纷捐款,支持村里建设。如今,村民共捐款550人次,累计捐款近400万元。
捐款者桑苗祥说,“杭书记做事很细,每一笔捐款用在哪了,她都要把收据收好,大老远地给我寄过来。”
桑苗祥能一一细数每笔捐款用在了哪里:第一笔用在村里电信改造上,第二笔用在自来水改造上……
怕难为情的“民情通”
“我生在祝温村,我长在祝温村。我们都是村里人,相亲相爱一家人。”
——祝温村村歌
在杭兰英办公桌的抽屉里,躺着一本笔记本,这是她治村的一大“法宝”,杭兰英管它叫“民情记事本”。
翻开“民情记事本”,村里的大事小情一目了然。全村650户人家,谁家配偶去世了家庭困难,谁家老人瘫痪了需要照顾,谁家遇到难题了需要解决,都记在本子上。
村民桑国昌原在镇海炼油厂管理花木,1994年回村后先是种果树,后又养鱼、养鸭,一直亏本,整天愁眉不展,杭兰英也记在本子上。1999年,花木市场走俏,杭兰英想起桑国昌有多年的花木种植经验,就帮着他合计种植花木。但桑国昌一无资金二无土地三无经营资质,杭兰英就帮他向银行争取了5万元贷款,流转了20亩地,还用自家货车跑到奉化帮他购买苗木……
如今,桑国昌的花木基地已有50多亩,年纯收入20多万元。
28年来,杭兰英始终坚持认真记录民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我以后干不动了,接着干的人也好有个数。”这是她对“民情记事本”朴实的理解。
有人统计,28年来,她帮助过的困难户已达270户,个人出钱扶贫帮困达14.45万元。为啥对村里的事这么上心?杭兰英的回答很简单:“村里都是一家人,我这个村书记要是做不好,怪难为情的。”
让小学校长敬重的“兰英伯伯”
“祝福乡邻,我用仁和欢迎你;温暖我村,我带礼信走万里。”
——祝温村村歌
每天早上,当祝温村的村民早起出门时,村口广播就会播放祝温村村歌——《祝愿温馨》。
村歌是杭兰英在2006年组织村民编写的,这是杭兰英“文化治村”的一个小插曲。漫步村里,处处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村口挺立的家和亭、仁和亭,村委会给村民和村里孩子开讲座、读书的文化礼堂、虞舜学堂,展示村民身边道德榜样风采的人和文化长廊,劝谕村民讲信义的信义林,3200平方米的墙绘涂鸦……
文化建设,正是杭兰英“养”民风的重要抓手!
但杭兰英没读过多少书,搞文化不是自己的强项,咋办?她想到了附近金近小学的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何夏寿。在何校长的建议下,两人搞起了村校文化共建。
杭兰英想把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绘成墙画,何校长就找来自己学校的老师,免费给村里画。杭兰英想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倡导文明村风,何校长就帮她设计出“十佳”表彰评选。
当了20多年祝温村的“文化指导员”,何校长对杭兰英钦佩有加,虽然只比她小12岁,他仍然坚持称她为“兰英伯伯(当地对长辈的敬称)”。
目睹村里的变化,何校长自己也有些讶异。他常跟杭兰英开玩笑:“我们学校的文化环境都比不过你们村了嘞!”
回乡参与建设的桑苗祥说,这么多年观察下来,祝温村基本上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路净河清,邻里和谐,走在村里十分舒服。
前不久,桑苗祥从上海带朋友来村里玩,一进祝温村,朋友就赞不绝口。临走前,朋友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能不能把户口迁到祝温村来?”
桑苗祥说,那一刻,他感到很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