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11年前命案破获 2700公里外的DNA成破案关键
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钱江晚报通讯员 陈正明 周静莉 记者 龚望平)2003年12月18日晚,义乌市工人西路某打金店老板方某一家三口被杀,金器、现金被抢,这是自1983年以来,义乌市一次性杀害人数最多的案件,闹得人心惶惶。
此案连续11年被省公安厅挂牌督办,在义乌警方不懈努力下,近日终于有了结果,昨晚,义乌市公安局副局长潘雪峰带队,从黑龙江齐齐哈尔押回了犯罪嫌疑人周某和梅某。
一家三口被害
两个孩子躲过一劫
11年前,被害人方某在义乌工人西路开了一家打金店,平日里和母亲妻子一起打理生意。方某70岁的母亲每天晚上7点多先回居住的祠林小区,夫妻俩回到家则要9点多。
每次打烊,为安全起见,方某都要把金器装在一个袋子里带回家。
参与破案的义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朱智琴回忆,接到报案是2003年12月19日上午10点多,报案的是方某的侄子阿林,他平日在打金店工作。
当天早上,阿林来上班,见大门紧闭,等了好一会,还不见方某来,打电话联系,发现处于关机状态。
阿林越想越不对,便赶到方某住处,推开门一看,大吃一惊,客厅里躺着3具尸体,正是方某和妻子还有母亲。
一家三口被杀,全城震惊。
方某是义乌本地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当年分别12岁和13岁,在学校住,躲过一劫,要不然就是灭门惨案。
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办案民警说,从对现场的熟悉程度来看,可以判断作案者有两人,他们踩过点,事后又对现场进行清理,说明有较强反侦察能力,且手段残忍,是出狱人员作案的可能性较大。
案发地祠林小区靠近火车站(义乌老火车站),附近又是宾王市场,流动人口多,要排查,犹如大海捞针,这也给破案增加了难度。
案发十年后
办案工作终于有了突破
案件的突破,应该说是在2013年8月。
民警通过物证比对,发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起撬玻璃窗案现场提取的生物捡材(指人体有关的毛发、血液、分泌物、人体组织、骨骼等)和本案中一名嫌犯的生物捡材吻合。
这一发现使民警兴奋,抓到撬玻璃窗的嫌犯,顺藤摸瓜就能找到杀人嫌犯。
随后,一支由金华市公安局、义乌市公安局组成的专案追捕小组奔赴齐齐哈尔。
“去年两次北上,历时三个月。”朱智琴说,大家冒着零下20多度的寒冷,和当地民警一起走访调查。“命案不破,大家吃饭睡觉都不安稳,不愿放弃。”
天道酬勤,今年10月14日,专案组对案件重新部署,第二天早上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物证痕迹室比中了另一个嫌疑人的生物捡材,16日中午,最终确定了比中结果。
民警立即赶赴黑龙江齐齐哈尔,于10月17日早上成功抓获嫌犯梅某,周某也在同一天落网。
夫妻俩先后回家
怎么也想不到灾难在等着他们
梅某现已36岁,作案时还是个25岁的年轻小伙,尽管事隔多年,但他对当年的凶残行径依然记得很清楚。
当时,因抢劫入狱的周某刚出狱,没有生活来源,便找到梅某。
两人决定到杭州弄点钱,到了杭州,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得手,便转换目标来到义乌。
下了火车后,他们便在街上转悠。一排排打金店,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开金店的方某进入他们的视野。
通过两天盯梢,方某一家人的作息规律被梅某和周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03年12月18日晚上7点多,梅某和周某来到方某居住的楼房。
没多久,正如他们先前观察到的那样,方某母亲回来了,老人开了门,走进房间,他们也在老人进门时闪了进去。
看到两个陌生人,老人不知所措,来不及喊叫就被捆绑起来。
梅某和周某在屋里搜寻了老半天,只找到几百元钱,便威逼老人拿出钱来。
老人不配合,不时发出喊声,两人恼羞成怒,将老人残忍杀害,然后继续在家中守着。
晚上9点多,方某与妻子和往常一样整理好店里的金器回家,方某上了公交车,妻子则骑自行车先到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杀害。
几分钟后,踏进门的方某也身中数十刀。
清理完现场,梅某和周某当天就坐火车逃到杭州,之后转车到大庆将金器销赃。
据他们交代,当时方某包里有100克黄金和七八千元现金,他们还抢走了方某的一只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