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美浙江 正文

七旬退休老人十多年化名“莫问谁” 默默助人不留名

2015-02-15 08:34:09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 编辑:董良友

  -记者辗转找到爱心老人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一位只留下“莫问谁”化名的七旬老人多次带着现金来到报社,委托“一周一心愿”栏目记者帮忙,为急需帮助的孩子和困难家庭圆心愿。印象中,老人基本每次是在“一周一心愿”刊登困难群众的心愿后,带着报纸匆匆赶来。他头发花白,耳朵上带着助听器,每次讲话都很大声。他从不告诉我们自己真实姓名、家庭住址。从他坐公交车的路线,笔者猜测老人可能住在湖城红丰一带。

  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红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位善良的老人——“莫问谁”。

  朋友眼中的热心人

  2月10日上午9点多,笔者在花城书店老板周先生的带领下,找到了位于红丰社区“莫问谁”的家,可惜老人没在家。“他人很好,是个热心人,我们知道他平时经常做好事,却没想到做了这么多。 ”周先生说,老人每天都会走走路来锻炼身体,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出去走路了。

  等待的间隙,周先生告诉笔者,老人名叫董锦成,没有子女,老母亲去世后,他就一直一个人生活。周先生和老人的结识源于报纸,十多年来,老人经常去他的书店买报纸,时间一长就认识了。加上他俩都来自长兴,也算是老乡,看老人一个人住,周先生一家有时间就会过去看看老人。

  上午11点左右,老人终于回来了。见到笔者,老人显得很惊讶:“你们怎么找到我的? ”得知笔者的来意后,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屋。

  从2000年起化名“莫问谁”默默助人

  头戴一顶深蓝色的毛线帽,身穿一件黑色的羽绒服,袖子上还戴着一双灰色的袖套……眼前这位72岁的老人虽然穿戴普通,却清清爽爽,精神也还不错。

  笔者在老人家里看到最多的就是报纸和书本。堆满报刊、杂志的书桌放在客厅的正中央,旁边的地上也堆着一摞摞捆绑整齐的旧报纸。墙边一张破旧的沙发上,是叠放整齐的棉花被和衬衫。厨房的水槽里放着一些青菜。老人说,这几天他家里正在进行大扫除。“真的没什么好说的,我每次看到别人有困难,心里就特别不舒服,很想帮一把。 ”老人告诉我们,由于自己听力不好,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书报为伴。他所了解到的求助信息也大部分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2000年,他在《扬子晚报》一篇报道中看到,一位75岁的老爷爷用“莫问谁”这个名字坚持做好事,他觉得很有意义,从那以后便也用“莫问谁”这一名字默默地做好事。

  他的善良源于母亲教导要多做好事

  “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为人要善良,要多做好事,多帮助他人。我一直记得并这么做。 ”董老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经济上无法给他人提供帮助,所以经常在平时生活中会力所能及地帮人推个车、搬个东西。参加工作后,老人经常用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直到退休了,他身上穿的仍是二三十元钱买的衬衫,连耳朵上戴了几十年的助听器不太好用了也不舍得换。但是每当他为他人捐款捐物的时候,却从不心疼。

  “做人一定要善良,善良待人,别人也会善良地待你,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很美好。 ”董老告诉笔者,2002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后,他每年都会分别以他母亲和“莫问谁”的名义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有几千元,烟也戒了,酒也不喝了,也不打牌,就偶尔下下棋,生活上花费很少,用省下来的钱帮到别人,我觉得很满足。 ”董老说。

  他曾坐7小时汽车赶到丽水助人

  去年10月,董老从钱江晚报上了解到“丽水一名大学生要救身患尿毒症的养母”这一求助后,专程从湖州坐了7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丽水,为素不相识的这位女大学生的养母送去了1200元现金。在这次丽水之行中,董老还为丽水当地一所学校的三个困难家庭的孩子每人送去了400元钱,用于中餐伙食改善。“我自己条件也一般,但是只要能尽我所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会一直坚持去做。 ”董老说,他这一生奉行的做人准则就是“多读好书、多做好事”。他不需要别人感谢他,但是希望受助者能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这个社会需要善良,善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力量也越来越大,帮助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