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美丽杭州——美丽中国的实践样本

2015-05-18 07:49:05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 吴山平  编辑: 王健

 

  三

  时光倏忽而过,杭州优雅转身。这是一次充满美好和温暖的回望。

  杭州因水而名,因水而美。绿水青山是杭州的符号。“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而曾几何时,在这优美山水诗画中,竟夹杂着千疮百孔的矿山、几百个砂石码头、几百个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企业。杭州通过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关停沿岸污染企业476家,关停砂石码头160个,生态化改造完成27个码头,江堤生态修复26公里,建成沿江两岸200米范围内生态景观示范带36公里。从桐庐到富阳,从富阳到杭州,顺江而下,一幅新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已徐徐展开。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是杭州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标识和名片。这些年来,杭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对西湖保护的一系列要求,牢固树立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也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的意识,进一步拉高标杆、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地做好西湖保护、管理、利用三篇文章。市民与游客最直观的感受,是西湖的天越来越蓝了,“西湖蓝”一词成为红遍神州的网络热词。“西湖蓝”也就是“杭州蓝”,是“美丽杭州”一张生动而亮丽的名片。

  杭州城北的京杭大运河,似飞舞的缎带穿过广济桥、拱宸桥,两岸栽满绿植的人行步道、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漕运仓储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曾经脏乱散的污染企业不见踪影,古老的运河胜景又平添了现代生态文明之美。

  山美、水美、人美、生活美、建筑美、街道美、设施美、公共服务美,八方朋友争来杭州体会“美丽生活”。

  再来看几个小村庄的故事。从前,桐庐县狄浦村“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经过养山护水,今天的狄浦村白墙黛瓦、一尘不染。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感受复古情怀的茶室、咖啡厅。“土得掉渣”与“文艺范”结合,既保存了游客对农村乡愁的记忆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的时尚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如今,狄浦村与邻近几个古村落一起,成为4A级的江南古村落风景区,更成为不少游客心灵的栖息地。今年“五一”假期,荻浦村迎客近6万人,景区总收入超过300万元。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对狄浦村啧啧赞叹,毫不吝啬地把“中国最美乡村”的桂冠送给了它。

  淳安县下姜村原来地处偏僻、经济贫困,而通过“美丽杭州”建设,请来专家对房屋、庭院进行改造,对原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在环村的溪流上设置了围堰,新建了古色古香的廊桥,打造出一派山水田园村居。150亩桃花园、220亩葡萄园,每到假日游人如织,是看得见的美丽经济。

  从牛栏里养牛的小农经济,到牛栏里喝咖啡的时尚新潮;从传统种植业到四季蔬果,再到骑行胜地,其间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更是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

  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提升美丽生活;美丽山水融入科学发展,激情碰撞激发乘数效应——这就是“美丽杭州”的经济学。

  逐梦美丽中国,杭州砥砺前行。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公众随意破坏山水植被的行为得到了彻底扭转。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杭州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从桐庐到淳安,从农家乐到民宿业,生态与财富共舞,幸福与山水相伴。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从盆景变为风景,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杭州人共同的价值观。

  “五水共治”,让小溪欢快奔流、河水清且涟漪、湖泊碧波荡漾。通过治水,倒逼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群众得到了实惠,政府赢得了公信,发展获得了空间。

  “三改一拆”,拆出了空间、拆出了资源、拆出了美丽。越来越多的人圆了住房梦、创业梦、城市梦,城乡变得更加整洁、更加和谐、更加宜居,美丽家园正让梦想成为现实。

  “一号工程”扎实推进,成效明显。数字内容、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产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再出发,特别是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更是为推动高起点上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一号工程”正以空前的力度和深度改变着杭州的经济结构,重塑杭州的产业未来。

  梦想小镇等“三镇三谷”,成为杭州撬动信息经济的支点。它们都有着创业创新的梦想,让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从替补转换为主力,从概念转换为现实,从“小不点”转换为“小巨人”,从星星之火转换为燎原之势。

  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渐行渐近。

  与“美丽杭州”相得益彰的“美丽经济”——绿水青山,不仅是杭州的“金字招牌”,更是杭州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聚宝盆”。

  看财政收入:2014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2014年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201.16亿元,增长8.2%,今年极有可能成为第10个“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

  看转型升级:2014年,全市产业演进呈现由传统经济转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趋势。信息(智慧)经济正在成为杭州推动经济升级的有力支点,实现增加值1660亿元,增长20%左右,占全市GDP的18%以上。

  看百姓收入:2014年,杭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632元,增长9.1%,居全省各市首位,收入增幅居全省各市第五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55元,增长11.1%,其中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高达6098元,超过了1/4。

  “美丽杭州”建设并没有拉掉GDP,没有拉掉居民的收入,没有拉掉“品质生活”,“美丽杭州”不断转变为“美丽红利”,打响了“一基地四中心”的品牌,杭州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可持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展现出巨大的正能量。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也是一条光荣、漫长而又艰巨的道路。

  “美丽杭州”需要向纵深推进,生态系统持续恢复,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产业结构继续转型,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天蓝地净的健康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道法自然的人文风尚,幸福和谐的品质生活。

  放眼远望,到2030年,“美丽杭州”建设将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稳定共生,山水相容、城景交融、水净气清、城乡融合的城市外在形象将进一步彰显,富庶安宁、精致大气、绿色低碳、和谐包容的城市内在品质将进一步形成。

  “美丽杭州”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清醒地看到,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增长方式还没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等难题依然存在。

  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干部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过来,仍然对GDP“情有独钟”;权力寻租也偶有所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尚未杜绝。

  我们清醒地看到,空气质量、水环境等问题依旧不容乐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

  我们清醒地看到,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有的还在争论中,有的还在探索中,有的还在推广中。

  未来的道路,杭州该怎么走?这取决于我们的魄力和远见,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

  必须进一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的最大共识,这个“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公众等。只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共识,保护生态、爱护环境才能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必须抛弃一种思维:保护了生态就保不住GDP;建立一种信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关键在转型、在升级,从以前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求发展,转型到保护环境、节省资源上求发展。

  必须进一步优化政绩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放在比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限制与执法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美丽杭州”之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坚定,保持一种淡定,保持一种笃定,并不懈地前行。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作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美丽杭州”可期可待。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