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在杭捐造血干细胞 只为千里之外的他
粟俊铭入院接收动员剂注射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林雅琪通讯员沈健
今天上午8时30分,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病房内,栗俊铭看着比绣花针要大上好几倍的针头,紧张的咽了咽口水。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扎这么大的针头。”一句话,逗笑了周围的医护人员。
10分钟后,当血液从身体里流出,汇聚到分离器中,这个侗族小伙子已经不紧张了,反而从心里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自己和另一个生命,在这一刻连在了一起。”
成功分离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悬浊液,将于下午4点空运至北京,输入患者体内
作为江干区第6例、浙江省第244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栗俊铭觉得,这何尝不是他的幸运!
栗俊铭1989年出生,两年前从广西来到杭州,成了杭州鸿途睿明旅游策划有限公司的一名导游。
他第一次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在2010年。当时还在广东读大学的他,在参加当地红十字会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并当场同意将自己的血样纳入中华骨髓库。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这个3天后就满27周岁的小伙憨憨的笑了:“那时想的很简单啊,既然能救别人为什么不捐呢?”
时隔四年,当他接到江干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初配成功,便立马动身从桂林老家赶回了杭州。
经过五天的“动员剂”注射,体内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后,栗俊铭等来了捐献的这一刻。
血袋一点点鼓了起来。45分钟后,采血量达38毫升。
病床边,志愿者李勤爱一直拉着栗俊铭的手,“小栗”“小栗”的喊着,话着家常。见证过100多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李阿姨,这回也是特地赶来,“第一次捐献肯定会紧张,我给他讲讲其他捐献者的故事,他能好点。”
工作人员为粟俊铭宣读被捐赠者的感谢信
正说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推开了病房的门,给栗俊铭捎来了被捐献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弟弟”,信是这样开头的。信的那头,是一个只比栗俊铭大四岁的白血病患者。栗俊铭静静的听着,这一刻,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因为一次生命的挽救,甚似亲人。
“很感谢俊铭,他挽救了一条生命。”赶来看望捐献者的江干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张秋萍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我们真的很需要这样的捐献者。”
同行的杭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郦汀说,杭州这两年每年都有1000多例血样纳入中华骨髓库,但是考虑到白血病患者的数量以及配型成功的几率,还是远远不够。他希望,有更多像栗俊铭一样的志愿者,给他人带来一次重生的机会。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血袋里成功分离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渐渐多了起来。4小时后,血量达到目标采集量——250毫升。
栗俊铭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松了下来。他动了动已经僵掉的手臂,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使命了!”
几个小时后,这包承载着生命希望的血袋将空运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条同样鲜活的生命将被挽救。
捐献即将结束,栗俊铭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