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应科: 山沟沟里的“通信精兵”
【“八一”建军节特别报道】
省军区某部通信三连机动分队分队长吕应科:
山沟沟里的“通信精兵”
□通讯员 张剑峰 本报记者 朱寅 文/摄
明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了,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在许多人享受安逸日子的时候,还有一些人为了保护我们,在条件艰苦、设施落后的地方流血流汗。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处山沟沟,采访了拥有多项荣誉并曾多次荣立个人二、三等功的浙江省军区某部通信三连机动分队分队长吕应科。
坐在记者面前的吕应科,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说到自己的事迹时,还时不时会低下头。
在战友们口中,这和平时工作中的他,完全是两个人。
和吕应科已经认识了11年的战友李付栋说,曾经的吕应科其实是个白面小生,挺帅气的;而他在工作中则非常严肃,不像现在这般害羞。
追随当兵的大哥,他扎根军营14年
吕应科是河南唐河人,来自当地一个农村家庭,1983年2月出生的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和加入作战部队的哥哥一样,当一名军人。
还在读初中时,他就常常穿着哥哥送给他的一套军装四处转,而到了高中,虽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他还是坚定地和父母提出了参军的愿望。
2001年12月,吕应科正式入伍来到浙江省军区,随后被分配进了通信部队。
起初,他作为文书,一年之后则正式进入了无线电报务专业学习。
说实话,这和他之前想进入的作战部队还是略有不同的,虽然心里有些小落差,但他也意识到了此类岗位的艰巨责任,马上全新投入到了训练中。
在那半年时间里,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背记电码,还要写几十页的电码听几千组的报文,往往要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上床休息。
但他并没有退缩或者抵触,最终以课程全优的成绩当选为“优秀学员”。
就这样,他的通信兵生涯,一当就是14年。
从入伍到现在,他的拼劲从未消失
很多人评价吕应科,都会提到工作非常认真。“太拼!”,是许多战友对他的第一印象。
2006年,吕应科已经在通信兵岗位上工作了一阵子,凭借自己不断摸索并积极求教,他成了所在部队的业务骨干,自己手下也有了战士。
由于信息系统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不论是外部基础架构还是内部设备都需要经常更新。
那一年7月,他带领不到20名战士,接受了一项任务,重新架设外部装备,需要把200多根6米长300多斤重的电线杆安插在山头、山沟等地。
那时,吕应科带领的很多战士都是新兵,还有一部分是城市来的小伙子,以前基本没干过什么重活。
吕应科心里也很清楚。作为任务总指挥的他,叫上一名老兵,两人二话不说抬起一根电线杆就迈开大步直奔山顶。
抬完一根又一根,最多的一次甚至一上午就安插了六根电线杆。
见到总指挥这么拼命,他手下的战士都很有感触。
渐渐地,新兵们从6人合抱一根电线杆,到4人一根,到最后同样2人一根完成任务,完成了小年轻到军人的蜕变。
对待新兵,他就像一个好大哥
当然,作为手底下指挥着一批通信兵的吕应科来说,光会干活还不够。
在部队里,来到通信三连的新兵都听说过有个拿到过多项荣誉的吕队长,同时他们也听说吕队长是个十分凶悍的人。
但当他们真的来到吕队长队里做他的手下时,却发现这是一个工作严肃、生活中却很有人情味的好大哥。
几乎每个在吕应科分队里工作过的战士,都和吕队长如兄弟般地进行过一次长谈。
吕应科说,这是为了让自己能最大程度了解每个战士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并打消他们心中的迷茫和疑惑。
而做为一名分队长,他从不贪功,几乎每次都把连队里优秀士兵的名额让给队伍里进步最大的战士。
从吕应科手下走出去,现在同样已经担任分队长等工作的江泽宇、董双江、何波等人都直言,自己不但从吕应科那里学到了通信技术,还学到了很多做人、带兵的道理,能同甘共苦的队伍才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