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发布 中心城区车位总量要严格控制
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汽车,改变了现代人的很多生活习惯。
便捷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出去吃饭,车程15分钟,结果找车位花了半小时;出去看病,眼看着取号时间都快过了,车子排着队连医院大门都没见着;出去接孩子,孩子等在校门口半天了,学校周边却是堵得动也动不了。这些长期困扰城市交通的难停车、乱停车的问题,如何破解?
9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给出答案。导则首次明确了城市停车供应体系的原则和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物的配建标准,强调合理配置停车设施资源,引导交通需求,逐步形成与城市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
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正式对停车泊位的建设,提出了指导要求。作为全国几大“堵城”之一的杭州,会不会出现解决停车问题的曙光?杭州市建委(市停车办)对《导则》做了解读。
以后停车位,要严格控制总量
根据交警部门统计的数据,目前,杭州市主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20万辆,备案的停车泊位53万个左右,缺口显而易见。
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杭州市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建设停车场(库),但是此次,《导则》首次明确,城市停车供给总量应在停车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原则是,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严控制出行车位,建立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
《导则》中明确提出,要对车位总量进行控制,倒逼中心区域小汽车出行量减少。换句话说,以后,杭州对于车位总量,要严格控制了。比如,几年以后,武林广场这种中心区域一带,停车位和现在相比不会增加很多,但是停车费可能会越来越贵,因为《导则》规定城市中心商业办公区道路两侧路内停车位数量要严格控制,杭州市停车办也表示,虽然收费贵了,车位也不会很多,但是根据国外目前的情况来看,停车难的问题倒是有了明显改观。
大家印象中,能够容纳五六百辆车的停车场,以后可能也很少能见到了,因为《导则》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规模一般不宜大于300个泊位,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停车收费,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
在本次《导则》当中,完善停车收费政策也成为破解停车难的一个办法。由于停车位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有商业属性,收费价格要反映土地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
杭州市停车办以武林广场为例,目前的武林商圈一带,属于一级区域,白天和晚上的收费都是一致的,以后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时间段不同,停车收费不同”。也就是说,大家白天去武林广场,和晚上去武林广场,收费可能会不一样,还有就是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停车,将来也会区别对待。
想多买几个车位
以后可能也不行
2013年,为了应对大幅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带来的停车难问题,《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规定市区新建的6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至少得配建一个车位,按照该细则新建的住宅小区户数和车位比将达到1∶1.2以上,这个标准在全国已处于前列。
但是这样的趋势,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来看一组数据,“双限”前的2013年,杭州六城区增加的机动车数量是16.5万辆,按每个车位平均40平方米面积计算(通常车位按小轿车停放进行设计,车位本身占地要求为:净宽不小于2.4米、净深不小于5.3米。地下停车库由于需要车道、出入口坡道、配套设备房等附属设施,加上公摊后每个车位平均约30至40平方米),需要给增加的车辆提供600多万平方米的空间来停车,相当于一个西湖的面积,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杭州显然无法承受。
杭州市停车办表示,受制于土地资源,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配建车位建设,将来也有可能对中心区域设置上限。这意味着,现在你买了新房,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多买几个车位,但是这在以后或许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一旦上限被设定,在中心区域购买车位的数量也受到限制了。
对写字楼来说也一样,根据德国的经验,在市中心,几万人上班的写字楼,配建车位只有几十个,而且几乎全部用作于残疾人专用,将来杭州也有可能沿用这个模式,以庆春路为例,若干年以后,写字楼的配建车位也有可能将会设置上限。
此外,《导则》要求各城市应每5年开展一次停车普查,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提供基础,停车普查结果应纳入统一的城市停车泊位信息数据库进行存档管理,并动态更新。《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南》和《关于加强城市停车管理的通知》也正在研究制定中,用以指引城市科学建设和管理停车设施,逐步缓解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难题。(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