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垫江:千年古县牡丹故里

  道路扩容: “六横六纵”搭起城市二环骨架

  “上接巴渝之雄,下引蘷巫之胜”的垫江,占据渝东北咽喉,是渝川东部的路上交通枢纽。随着渝万高铁通车在即,垫江与主城及周围区县的距离将大大缩短,往来垫江的人会越来越多。

  人流量增大,考验着城市道路交通的承载力。

  近日,记者驱车穿梭在垫江城区,一路上车水马龙,却少见拥堵。

  “现在,垫江已逐渐步入‘二环路’时代。”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何洪兴奋地告诉记者。

  所谓“二环路”,是指由长安大道、明月大道、东方大道、三合大道和学府大道连接形成的城市二环道路系统,搭建起“六纵六横”,3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

  据何洪介绍,以前垫江的道路交通只有一横一纵一圈,狭小的城市道路格局难以适应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近几年,垫江坚持“扩骨架、提品质”,大力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的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六车道相结合的长安大道已于去年顺利通车,再加上明月大道及东方大道南段等道路相继完工,垫江城市路网的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

  据悉,预计明年,垫江“六纵六横”的城市骨架将完全成型,届时各主次干道间便会实现无缝对接,人们出行畅通无阻。

  城市改造:旧城新区齐头并进

  如果说“六纵六横”搭建起垫江的城市骨架,那么“一心五片区”则绘出垫江城区建设的发展蓝图。

  “一心”指以垫江旧城改造为核心,打造成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城商业圈和商贸物流中心。

  据何洪介绍,从2012年开始,垫江每年都会加大对“城中村”的整治力度,对旧城棚户区进行改造。去年,垫江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11.21万平方米,推进39.7万平方米安置房的建设。据悉,去年共有4800户、约14000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安置房。

  旧城改造如火如荼,五大新区的开发建设同样提上日程。这“五片区”即指牡丹片区、明月片区,桂北片区、长安片区、三河片区,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高端住宅区为主。

  其中,牡丹片区将打造成居住品质高、规模大的综合新区和集商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城市次中心;明月片区打造成设施齐全、环境良好的综合新区和行政、文化、体育中心;桂北片区打造成以居住为主,侧重城市工业区配套的城市居住社区;长安片区打造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和与现代化工业区配套的商贸、物流、居住综合新区;三合片区打造成为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的生态居住新区。

  此外,垫江还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去年,新建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增加城区停车位658个,安装背街小巷路灯120盏,栽植苗木11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4%。

  依托“城建靓县”战略,垫江计划逐步打造成一座功能完善、健康生态,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力的拥有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渝川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村镇建设:乡镇蝶变成靓丽风景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县城作为核心引擎驱动,但也离不开乡镇和新农村从旁助推。

  记者近日来到澄溪镇,蓝天白云,马路宽敞,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白色的小高楼整齐排列。难以置信,这里仅仅是一个小乡镇。

  近几年,垫江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镇品牌,其中“561”工程功不可没。

  何谓“561”工程?何洪解释,这是对垫江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完善两方面。

  “5“指的是每个乡镇要有五个基础设施,即广场、自来水厂、绕城公路、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

  “6”则指向每个乡镇要有六个社会服务项目,即卫生服务体系,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福利院,大型品牌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客运站。

  “1”就要求每个乡镇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建一条特色商业街。

  既统一标准打造,又突出差异化发展,垫江的乡镇发展成效显著。澄溪、高安、新民成为市级中心镇,澄溪和高安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其中澄溪镇还获得了“重庆市十大最美小城镇”的称号。

  “小青瓦、坡屋面、穿斗坊、雕花窗、白灰墙”,垫江的农民新村也逐渐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2009年开始,按照“六通六有”的要求和风貌控制技术规范,50个农民新村拔地而起,其中市级示范新村11个。

  此外,垫江县还针对农村危旧房施行分级改造。C级危房只进行房屋表面的修缮和加固,D级危房则对结构严重损坏的房屋进行重建改造。据悉,目前垫江县已有17400户农村居民,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转危为安”,自家住所旧貌换新颜。(记者张雅萍实习生王思洋来源:华龙网)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