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浙大与帝国理工合作加速

两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人才、互访交流日渐频繁
2015-10-22 09:10:3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单泠 张方颖  编辑: 卢文红

   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单泠 张方颖)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参观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帝国理工),该校是英国第一大对华学术研究合作伙伴,其中合作方伙伴包括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为公司等。

  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正在帝国理工留学的浙大计算机专业学生范佳柔,她是两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范佳柔说,今天的伦敦下着雨,空气中带着凉意,为欢迎习主席到访帝国理工,范佳柔和留学生同学们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举着国旗和欢迎标语,早早等候在学校门口。

  “在习主席访英首日,在英国的留学生和华侨表现出了兴奋之情,很多人凌晨三四点就到白金汉宫门口守着。”范佳柔说,“在异国他乡见到习主席,感到特别亲切。国家的强大也让我倍感自豪。”

  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21日向记者介绍,浙大将帝国理工视为拓展国际合作、融入世界一流高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伙伴。帝国理工现任校长爱丽斯·加斯特此前也撰文指出,浙大是该校在中国的重要国际合作伙伴。2013年5月两校签署框架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联系不断加强,合作领域日益拓宽,取得显著成果。帝国理工校内不仅有两校共建的“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多位浙大优秀学者在此工作,还有来自浙大的多位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此学习。

  今年9月,“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帝国理工数据研究院中心内正式挂牌。两校学者将在实验室共同开展大数据技术在能源、医疗保健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浙大已向实验室派出多个优秀科研团队,包括公管学院的“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大数据分析”项目、数学系的“城市污染的大数据建模、仿真及控制”项目和计算机系的“数字图书馆中海量资源的知识抽取和重组”项目。帝国理工数据研究院中心还设有世界最大的数据可视化设施——全球数据观察站,“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大数据分析”的部分研究成果即已通过这套设备演示。

  宋永华说,“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是两校合作率先结出的硕果之一。共建实验室协议于2014年3月在伦敦签署,大数据技术也由此成为2014年7月首届“浙江大学-帝国理工日”学术研讨的主题:两校20多位专家学者在浙大围绕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服务医疗保健做专题演讲,演讲人包括帝国理工前任校长基思·奥尼恩斯爵士、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两校联合实验室英方主任郭毅可教授等。郭毅可在演讲中表示,数据正以一种不可估量的速度和体量涌现出来,并迅速成为不同学科、不同国家学者之间的共同语言。理解并懂得应用数据,将会带来一场重大的科学革命。浙大与帝国理工共建“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让两校研究人员有机会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重大科学课题。奥尼恩斯在讲话中说,在科研、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世界应该是流动的。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流动,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两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极开展合作。宋永华介绍,经双方高层互访和院系对接,两校同意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材料系、机械系、化工系、数学系、计算机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商学等领域选拔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该项目覆盖帝国理工的工、理、商和医学院共11个院(系)。

  2014年9月,两校第一批联合培养的12名学生进入帝国理工学习,目前已顺利毕业;2015年共35名学生获帝国理工录取,已完成派出任务。这一联合培养项目还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资助项目,2014年有5名浙大学生获得了CSC全奖(含学费、生活费和国际旅费),2015年又有8名学生获得资助。

  范佳柔告诉记者,在帝国理工计算机专业,她学习《计算机视觉》《计算神经动力学》等课程。“我觉得这边的专业分得更细,课程更专注某一方向。学习氛围浓厚,图书馆24小时开门。在考试周,大家还有可能通宵学习。”范佳柔说,“另外,帝国理工社团非常多,有300多个,学生活动非常丰富。”

  据了解,近两年来,两校学科人员互访交流日渐频繁。2014年12月与2015年5月,两校分别举办了以智慧能源为主题的联合学术研讨会;2015年2月,浙大机械工程学院代表团首次访问帝国理工机械系。2015年9月,浙大校长吴朝晖访问帝国理工,两校均表示将利用双方各自强势学科与产业转化的优势,进行更多跨学科的深层次、可持续性合作,在教育科研、技术转化、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等方面共同承担更多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