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农民工,城乡一家亲
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保障和维护每一个群众的权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指出,始终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如何更好地共享发展,受到公众关注。近年来浙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同城待遇,让以往行走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更好地融入都市的工作和生活。
前几天,永康市世达电动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张乾东,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沟通会:永康市工业园区负责人专程和他们谈心,征求园区发展和权益维护的意见建议,并通报园区明年的打算。
这样的沟通会,在当地工业园区并不鲜见。“大家平等交流、没有隔阂,说话也管用,感觉自己就是这里的人。”张乾东说。
这是政府关心外来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样的沟通互动,在全省各地都能见到。从基本生活,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再到个人发展,一种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新居民群体倍感温馨。
平等,用关爱守望
张乾东来自重庆市巫山县,2006年到永康打工。初来乍到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一呆已是10年。
“当时,有个老乡说永康赚钱机会多,我就跟着来了。”说起往事,张乾东很是感慨,一张普通的火车票,就让他和这座和老家相距千里之遥的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普工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张乾东赢得了晋升机会。现在,他是世达电动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也在永康安了家。从外来工到新居民,无论是心理和日常生活,他都已融入这片土地。
因为工作关系,张乾东时常和公司的农民工打交道。以前每到八九月,他总是很头痛:为了子女入学,公司里很多外来工要找他帮忙。
“说起这事,不止一个工友在我眼前流过泪。”张乾东说,如果孩子在老家上小学,工友们还不那么担心。可到了读中学,孩子进入叛逆期,很容易学坏,工友们就想方设法把孩子接到身边。
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张乾东深知工友们的不易,总会尽力打探哪家学校有名额空缺。“当时符合报名条件的公办学校数量少,我常常失望而归。”他说,不少工友的孩子只能去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硬件设施等都和公立学校差距较大,“虽然孩子有书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友们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如何让居住在工业园区附近的农民工子女,能像本地居民的子女一样入学,这是近年来永康市政府思考的问题。在张乾东到处跑腿时,永康市于2008年出台了相关政策,公立学校不仅“零门槛”接受外地学生,而且给予他们同城待遇,免除学杂费。同时,一座新学校也开始筹建,于201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工友子女就学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张乾东说。
更让张乾东振奋的是,现在在永康,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享有同城待遇:凡是年满6周岁的外来农民工子女都可以就近进入永康公办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一律免收借读费,与永康籍学生支付同样的课本费,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混合编班,外地学生的入学录取、评先评优全部与本地学生等同。当地甚至还设置了专门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孩子到公办学校上学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安排就读。
这些饱含民生温度的政策,让农民工工作更安心了。“孩子们在永康上几年学,回去后大多能考上重点高中,上大学的机会更大了。”一名农民工开心地说。
保障,从细节着手
最近,位于宁波镇海区的恒佳纸业有限公司内,员工们正免费享受“培训套餐”。培训后,他们将从操作工转变成公司的销售人员,公司公开承诺:从事销售工作有保底工资,如果觉得从事销售不适应,可以继续回到操作岗位。
事实上,这是这家公司应对行业不景气所做的一次转型努力。恒佳纸业有限公司主产一次性纸制餐具,对占公司员工绝大多数的农民工而言,这次转型虽然艰难,却是一次提升素质的机会。
“我从10多年前开始创业,当时只有一名员工跟着我一起干,到现在有170多名员工,全靠他们和我同甘共苦,我才有今天,所以不能撇下他们。”公司董事长周先明说,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情感,公司近年来给员工提供了不少福利:所有员工包吃包住,如果不愿在公司住,想到外面租房,公司提供租房补贴;公司员工如果买房或有其他急事需要用钱,可以找公司预支工资……
这些年,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把浙江当作“第二故乡”的农民工。而浙江这片热土,回馈他们的是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德清的10余万农民工来说,去电大给自己“充充电”已成为一种常态。如今,不少外来工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继续多年前放弃的学业,接受免费的成人高中文化课教学。不仅如此,只要通过考试,他们就能拿到学历和技能的“双证”。以往,“双证”制教育培训只针对本地户籍居民,而德清把培训范围扩大到了农民工。
对农民工权利的保障,我省各地都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一样享受着浙江改革发展的成果:从开始的保证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就学,到满足情感关怀、文化服务、素质提升等精神诉求均衡用力,切实做到同城同待遇。
安居,才能乐业。杭州市于2013年作出规定,市本级公租房申请条件,在杭青年职工只要持有杭州市区居住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有效期内的《浙江省居住证》或《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如果符合其他条件,就具备公租房申请资格,并不一定要求有杭州市区常住城镇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外来农民工也能申请廉租房。此后,杭州市又规定,连续租赁保障性住房不少于5年,且符合保障性住房配售条件的,经出租人同意,可以购买承租的保障性住房。
而今,全省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越来越多外来农民工在浙江有了温馨的家,就像树有了根、水有了源。
维权,让制度发力
“想不到拖欠工资,也会被判刑。”在温州市鹿城区南汇街道,曾有一家名为“怡福小鲜”的餐厅,前段时间,餐厅负责人麻某被判刑,原因是恶意欠薪。
事实上,“怡福小鲜”开业时间只有约两个月,但亏损严重,还拖欠了童某等23名员工的11.5万元工资。没想到,麻某悄悄关闭了餐厅,人也不知去向,还更换了手机号码。
得知这一消息后,温州市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达《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餐厅股东限期支付员工工资。此后,两名股东支付了欠薪,但麻某却是“人间蒸发”。前段时间,麻某在温州南火车站被抓获,为自己的恶意欠薪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判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近年来,恶意欠薪现象时有发生,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案件大幅增长,严重侵害农民工的权益。我省法院、检察院、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移送的联席机制,通力合作,加快办案速度,形成打击恶意欠薪犯罪的合力。
对农民工来说,工作和生活中难免发生不顺心的事,遇到纠纷只能感叹“人生地不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我省各地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多层次保障。
吴某是一名外来农民工,自2004年9月起在湖州市吴兴区某医院当门卫,很少在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休息。没想到,工作10多年后、当他快满60岁时,医院发出告知书将他辞退,理由是他不再适合继续担任门卫工作。
无奈之下,吴某只好试着寻求法律援助。随后,援助律师开始了一年多的忙碌:先向湖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医院为吴某补缴社保费用。这一仗打赢后,又接着向法院起诉,要求医院支付吴某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年休假工资报酬等。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医院支付吴某4.5万元。“如果没有律师帮我东奔西走,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得知调解结果,吴某喜不自禁。
无论是外地农民工,还是本地居民,都能获得同等维权机会。当下,这样的故事在浙江大地不断上演,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和谐篇章。
-专家观点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农民工对浙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理所应当共享发展成果。对此,浙江在公共政策和制度层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比如宁波的“社保大套餐”、杭州的“八有”,有助于农民工更多地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目前来看,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合理薪酬、培训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既符合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