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心声 记春节坚守工地的G20峰会项目建设者
2月11日,G20峰会项目重点工程、杭州紫金港路提升改造工程工地机声隆隆,300多名建设者奋战在工地。本报记者吴元峰摄
浙江在线02月1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霍翟羿 见习记者 董小易 唐骏垚)
河北汉子王海堂:
一块蛋糕
在异乡的除夕生日
王海堂检查设备。霍翟羿摄
除夕早上,杭州武林广场工地,刚起床的王海堂为自己泡了一碗方便面,里面特意加了一个鸡蛋。
对他难得的“奢侈”,工友们有些奇怪,听他一说才知道:这一天,正好是王海堂41周岁的生日。这是这个河北汉子为自己准备的“长寿面”。
工友们一听就急了:不行,又是生日又是除夕,哪能这样应付呢?
当天,他们跑遍了周边的蛋糕店,终于在一家刚刚开的店里“抢”到了最后一个大号水果蛋糕。
说到这里,王海堂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生日。”
王海堂给记者看了那天拍下的小视频:他把大蛋糕切开,一块块分给陪自己共度生日的兄弟们。
身高1.8米的王海堂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不善言辞,但讲究“一口唾沫一个钉”。外貌粗豪的他,负责的是工地上最细致的活:安全组长。
作为中铁电气化局机电组的一员,20多年来,王海堂跑过山东、上海、江苏等地,无论是高铁、地铁还是一些城市地标建筑,都曾留下过他和同事的印记。
在武林广场工地,王海堂和同事们负责供电设施的安装和地下商城的内部装修。
“工期非常紧,可能是我做过的工程里最紧的。”王海堂说。
当然安全不能放松:大年初二,工人们开始安装武林广场地下二层的变电设施。王海堂拿着工程用的小手电,把每个变电器看了又看。
作为杭州地标性建筑之一,又逢G20杭州峰会这一盛会,武林广场项目关注度很高。王海堂对自己和工友们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重庆人孙应红:
扮靓杭州
要请爸妈来游西湖
孙应红在工地上。钱璐斌摄
站在星远里三弄5号门口,84岁的王大伯有些感慨:“我在这里住了70多年啦,这么像样的修整,还是第一次。”
看着斑驳的外墙被粉刷一新,腐烂的房梁、破烂的瓦片被换成新的,王大伯别提有多高兴了。
屋顶上,浙江暨阳建设集团的工人们正在铺设新瓦,上了年纪的王大伯虽然有些眼花耳背,但对几个工人却熟悉得很:“小孙,你们下来喝点水,吃点水果吧。你们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啦。”王大伯忙着招呼工人们。
“太忙了,我们不吃,谢谢啊。”屋顶上,工地班组长孙应红挥挥手。
由于修缮屋顶粉尘很大,44岁的重庆丰都人孙应红全身上下都是灰,但是忙着揭瓦的他没空擦一把脸。午饭时间,他也是就地一坐,随便扒上几口饭,稍事休息就开工。
像王大伯家一样,星远里、劝业里需要进行彻底修整的屋子,有60余间。再过十几天,原本破败凋敝的星远里和劝业里,将变成青砖黛瓦,焕然一新。
工程量自然是不小的。由于工期紧张,孙应红十几年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主动要求春节加班,想趁着天气好把进度赶上来。和其他工人一样,他已经十几天没有休息了,累是自然的。孙应红说:“饭量比以前大了很多,晚上睡觉时间也提前了。没办法,为了尽快让居民过上安心日子,能快一点是一点。”
“看到重新修缮过的房屋,居民们都特别高兴。有不少人给我们送吃的,还要留我们吃饭,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孙应红觉得,“在杭州工作10多年了,我们对这里很有感情。建设杭州有我们的一份功劳,想想也是挺有成就感的。等峰会召开了,我会邀请重庆老家的父母来看看漂亮的西湖。”
湖北人张绍明:
一年365天
保障杭州“城市之光”
张绍明坚守在岗位上。李震宇摄
2月12日,正月初五,上午10点半,刚刚巡检完地下电力管廊的张绍明,回到地面。在通往地面的楼梯下方三角区域,摆放着一张折叠床。巡检完后,他就坐在床上休息一下,看看书,看看手机。
张绍明来自湖北襄阳,今年50岁,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电力220千伏电力管廊出入口保安。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有两年多了。
“这个岗位需要自觉,没有责任心是搞不好的。”张绍明告诉记者,去地下管廊巡检没人监督,是需要自觉性的,“这条地下管廊很重要,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居民的用电,还有附近的紫金港路提升工程、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这些工程关系到G20峰会,春节期间都没有停工。”
张绍明说:“这个工作对自己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无聊,也没人说话。”一个班次12小时,除了去地下管廊巡检一来回走7.4公里,花去两个半小时,其余时间事情比较少。
2月7日,除夕,张绍明值白班。晚上7点下班后,他回到家里和老婆吃了一餐简单的年夜饭。饭后,他给在老家的爸妈打了个电话,报个平安,道一声“新年快乐”。
50年的人生阅历让张绍明显得从容。说着过年不回家的事,他也只是简单几句“工作需要嘛”,“这个岗位离不开人”……脸上带着憨笑。
“今天我值白班,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我们有3个人,两个人白班,一个人晚班。”张绍明告诉记者,另外一位同事去吃午饭了,“现在过年吃饭的地方少,要走得比较远,我们轮流吃饭。”
值晚班的时候,张绍明喜欢上来看看路面的夜景,看着那一盏盏亮着的灯,他就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为杭州的“城市之光”提供一份保障。
东阳小伙蔡旭军:
定制东坡肉
为工友备桌杭州味
蔡旭军准备拿手菜。霍翟羿摄
见到蔡旭军是在大年初一,他正在做一锅炖排骨,时不时用勺子撇去浮沫。水汽蒸腾,但他始终全神贯注地盯着锅里。
2月7日除夕夜,蔡旭军为G20峰会项目工地上的2000多位春节坚守岗位的建筑工人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食堂门口还贴着没来得及撤下的菜单:东坡肉、油爆虾、尖椒牛柳……
虽然开车回老家只要两个多小时,但蔡旭军仍然选择度过一个最忙的春节,为来自天南地北的G20杭州峰会项目建设者们,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杭州味道”。
由于春节人手不足,蔡旭军被公司紧急调到工地食堂上,除了一个新人帮他打打下手外,食堂所有的大荤菜——也就是工地上为数不少的北方人口中的“硬菜”,都是他一手包办的。
这位来自东阳的圆脸小伙子,爱吃也爱做菜,在杭州工作7年,从学徒变成食堂的主勺,不管是烹饪老家的沃面还是四川、湖南风味的菜肴,他都得心应手。不过,要说他最拿手的菜,还是东坡肉。
“这是师傅教我的第一道大菜。”蔡旭军说起东坡肉这道杭州名菜,他打开了话匣子,“其实秘诀很简单,用黄酒代替水,煮的时间要够长。这道菜很费时间,至少要准备两个小时。”
这道为工人们特地准备的东坡肉,和一般的东坡肉还有些不同:“东坡肉本来偏甜,但这里干力气活的人多,累了一天,吃甜的容易腻味,经常会剩下很多。所以这次,我特意把味道改得偏咸一些。”
也许有人会觉得:没了甜味的东坡肉,还叫东坡肉吗?不过在蔡旭军看来,这样的争论远不如碗里的剩菜更让他揪心。对他来说,看到自己做的菜被大家一扫而空,这才是最高兴的事。
保洁员陈新霞:
美丽杭州
有我一份守候
陈新霞在清扫公厕。霍翟羿摄
8平方米有多大?一张双层床,几个小柜,一张小桌,几张塑料椅子,就能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
而对于陈新霞来说,这里就是她的家。
1980年出生的江苏淮安人陈新霞是杭州北城环卫公司的一位公厕保洁员,负责运河天地公厕和周边区域的保洁工作。而公厕8平方米的管理室,成了她和在环境集团工作的丈夫李狂飙的小窝。
保洁员的假期不多,出门在外5年多,陈新霞只有一次回家过年。今年春节,她依然守在这间运河边的公厕。
“运河庙会那几天,人特别多,有时候队伍都排到公厕外了,我都没法进去搞卫生。”陈新霞笑着说。
人多了,需要做的工作也多了:在正常保洁工作之余,无论是游客需要卫生纸,还是不小心在方便时把钥匙、手机掉了下去,大大小小的事,陈新霞都会帮忙解决。
今年杭州将召开G20峰会,城管部门对公厕的保洁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除了清洁美观无异味外,运河边的公厕大部分备有应急药物,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而这也成了陈新霞工作的一部分。
看到运河边越来越多的异国面孔,她还学了几句简单的英语,比如“Hello”和“Byebye”。
陈新霞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一定要保质保量做好,这一点,从她获得的“拱墅区优秀城市美容师”等荣誉上,都能看出来。
今年春节,陈新霞的婆婆带着读初中的孙女来杭州过年,一家4口就在这小小的房间里吃了一顿年夜饭。
女儿的名字,是已故的爷爷取的,叫李响。有一鸣惊人的期待,更是“理想”的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