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心动网事 > 最新要闻 正文

余姚“互联网+” 共推志愿服务常态化

2016-03-10 07:58:12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余姚市文明办  编辑: 施菲菲
“红舞鞋艺术团”夏令营活动
爱心校服认领

  3月是余姚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志愿风采•增色姚城”。同往年一样,全市的广大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各地,开展便民利民、美化环境、文明交通劝导等各种志愿服务。他们有的陪孤寡老人说话,为他们打扫卫生,有的和福利院的孩子做游戏,有的走上献血车捐献热血,有的组织医疗小分队提供义诊……虽然他们参与活动的形式不一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对我们的团队来说,每天都是‘雷锋日’。”“爱在余姚”公益组织的版主“微笑”告诉记者:“爱心义卖、爱心助学、给环卫工人送清凉、给社区的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山区儿童提供爱心支教……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开展公益活动,很多活动已经坚持好几年了。”确实,对余姚的很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来说,做公益活动并不拘泥于“学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公益活动的开展正逐渐走向常态化、专业化。

  感动:八旬老人免费修电话机十多年

  志愿者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服务,更传递了一种精神。

  在余姚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群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家住山后新村的施志超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是个体劳动者协会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每次有广场便民志愿服务活动,他从不落下,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

  施志超老人是邮电局的一名退休职工,有修电话机的技能。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干脆就腾出一个小房间,专门为大家免费修理电话机、收音机,不收材料费,还免费送电池。

  “为大家服务,我觉得很开心!”施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市民免费修电话机已经坚持了10多年,多的时候一天要修10多部电话机。施老把免费帮别人修电话机当做了人生的乐事。他最近感到有点小小的失落。原来,一些社区考虑到施老80多岁的高龄,怕影响老人的身体,没再叫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我的身体很好,还吃得消呢!”这位倔强的老人不肯错过任何一次为民服务的机会,2月底的时候,他特地跑到团市委,问工作人员最近有什么志愿活动可以参加。3月2日,他还打电话给团市委的工作人员,询问“学雷锋纪念日”会安排什么志愿活动。这股热情劲儿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

  在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这样令人感动的事例还有很多。

  现状:借助“互联网+”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我经常在广场上看到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无偿为民服务,感到特别温暖。他们放弃了休息日,为市民提供各种帮助。我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别人。”3月2日,市民张女士登录余姚志愿服务网填写相关信息,注册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在志愿者精神的广泛传播与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奉献爱心。

  据团市委志工部部长罗姚庆介绍,余姚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早,自1995年4月14日成立浙江省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以来,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1995年余姚志愿者协会刚成立时,全市一共有7000余名志愿者,到200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万多;2013年9月开始,我们主要依托‘余姚志愿服务网’开展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5.4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数的12%,其中党员志愿者17860人,占志愿者总数的33%。从志愿队伍的数量上来看,2010年,余姚有79个志愿服务团队,而目前,这一数量增加到了430个。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被带动起来,成为志愿者。”近年来,团市委还不断创新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将志愿服务与微信、网站等紧密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的志愿阵地,建成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开通“余姚志愿服务网”、“志愿余姚”微信公众平台、“青春余姚”微信公众号,进一步优化了登记注册、队伍组建、活动发布、人员招募、信息反馈、积分管理等的一站式志愿服务功能。

  新媒体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加深了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接受了志愿服务的理念,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组织,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近3年来,全市400多支志愿服务队共发起线上志愿服务活动100余项,涵盖帮困助学、关爱农民工子女、保护环境、应急救援、交通引导等各个方面,市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今年春运期间,市志愿者协会联合高铁余姚北站开展‘和谐春运情暖姚城’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为旅客提供义务向导、协助旅客自动购票出票、对特殊人群进行帮扶、协助铁路工作人员维持秩序等。我们原本打算招募40名志愿者,结果光是在网上报名的志愿者就有100名,还不包括电话报名和直接前往北站报名的志愿者。

  市民参与活动的踊跃程度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罗姚庆感慨地说。创新:“按需提供”让志愿服务更精准这几天,阳明街道的志愿者正忙着上门排摸社区里困难妇女的家庭生活情况,征集他们的“微心愿”,同时根据征集的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份份量身定制的“爱心套餐”。套餐里包含了陪聊天、打扫卫生、安排戏曲活动、量血压、测血糖等。

  “征集‘微心愿’,能够及时了解困难妇女的需求,通过大家的努力,给予她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的服务并不‘高大上’,但肯定是困难群众想要的。”志愿者唐丽丹说。

  志愿服务是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群众所需,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志愿服务。这样的志愿服务才更贴心。

  去年7月份,受“灿鸿”台风影响,余姚部分果农损失惨重,一些台风前后抢收的水果出现了滞销现象。为帮助果农打开销路、减少损失,从7月14日起,团市委联合市农村指导员办公室、甬派新闻客户端等,在万达广场联合开展了“青春聚力•助农同行”O2O模式帮扶受灾果农公益集市行动。在连续4个晚上的公益集市活动中,前来设摊的9名果农共卖出水蜜桃5000多公斤、蜜梨3000多公斤、葡萄3300多公斤,现场成交额超过20万元;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宣传、推广,网上销售额也接近30万元。这样精准的公益活动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点赞。

  “我们主要围绕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三个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搭建平台,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载体和形式,让志愿服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只有实现全民化、常态化才会有生命力。”团市委分管志愿工作的副书记叶文溢说,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工作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主要开展助力“五水共治”、大气环境治理、环保宣传等服务,“我们之前开展的‘小甲鱼’公益治水、‘我与树苗有个约会’青少年认养,‘与水一起旅行’等活动,市民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好地宣传和践行了环保的理念……”很多人对2014年举行的“卡路里换公益”为爱暴走行动还有很深的印象。这次活动由团市委、余姚日报社、市志愿者协会主办,由余姚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赞助。每名参加者根据规则,走完约8公里的规定线路,换取赞助商每人300元的公益资金,用于“益暖姚城”10个公益项目建设。当天虽然下着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参与者的热情,共有600余名热心公益的市民报名参加。其中既有独自前来支持公益的竞走者,也有结伴而行的公益志愿者,最终,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换得了155400元爱心资金,汇入10个公益项目,让爱心得以延续。

  除了关爱自然,团市委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包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主要是组织志愿者参与公益性志愿服务,开展“美丽家园”、治安防控、文明劝导、科普宣传、调解矛盾、应急救援等活动。关爱他人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孝老敬老,围绕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失智老人开展专项服务,还有助残帮困,引导志愿者服务队伍与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等。

  今年年初,四明山镇团委针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倾力打造“亲情聊天室”,让山区留守儿童和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让远隔千里之外的双方在精神上得到关怀和慰藉,这是余姚利用新媒体平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生动体现。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团市委联合全市乡镇(街道)设立了‘小候鸟阳光乐园’、‘青少年爱心书屋’,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些志愿者会定期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活动。”采访中,叶文溢特别提到了“红舞鞋艺术团”夏令营活动。这一活动由团市委和市青少年宫举办,由青少年宫的老师对余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舞蹈培训。该活动已经举办了4年。

  “到2015年,我们一共培训了100多个孩子。今后,我们还要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红舞鞋’之梦,跳上全国的大舞台。”为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儿童、传递温暖的良好氛围,今年1月底,团市委与北京“爱心衣橱”公益组织取得联系,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深入开展以“为爱添一度”为主题的募捐行动,配合线上发动“减衣挑战”活动,得到全市爱心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社会捐赠衣物3000余件、爱心款1.2万余元。这些衣物和爱心款最终送到了河南、西藏、四川等地的困难孩子手中。“情暖四明”爱心校服进山区活动,向社会募集爱心款45000元,为四明山镇317名中小学生送去校服;“月光公益•益起青春”爱心义卖活动,以“摊位+手推车”的形式,打造爱心义卖新模式,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两名尿毒症患者……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很多。近年来,团市委坚持创新项目载体,广泛开展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部分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发展:“星级激励”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关爱、激励志愿者是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激励关爱志愿者,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促进余姚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团市委在2013年建立了以“小时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志愿服务认证制度,记录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名称、地点、服务对象、参与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评价等,对志愿者的褒奖进行量化。根据实际情况,将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颁发相应的志愿者卡予以证明。

  “星级激励”制度的实施,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与精神支持,实行以来受到了广大志愿者的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上,“星级激励”也有一定的局限,团市委志工部对此表示,一方面是很多志愿者都是无私奉献,做了志愿服务后,没有主动上网登记相关内容,导致工作人员很难对其服务时间进行统计,另一方面,对星级志愿者的褒奖、回馈资源有限,有些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些都让激励制度的效果打了折扣。

  “对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都不要求回报。但是志愿者应该得到尊重和褒奖。星级评定对志愿者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客观评价,可以对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记录。”叶文溢表示,国内一些城市都出台了针对志愿者的激励制度,比如免费搭乘地铁、公交、上医院免挂号费等。“付出越多,社会回馈越多,这会对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正面引导,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叶文溢告诉记者:“目前,团市委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志愿者在就业、就医、使用社会公共设施、接受他人和组织提供的服务以及志愿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制订具体回馈办法,要将志愿者激励制度实打实地落实下去,推进全市的志愿工作健康发展。”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