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跑出加速度 代表委员献策
浙江在线03月1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刘乐平 邓国芳)“特色小镇”,2015年以来一直是国内媒体的热词,到2016年1月,浙江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又是一个个创新产品崛起的策源地,是新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与实践。”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如是说。
对浙江而言,特色小镇建设才刚刚开篇,接下去怎么走?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企业主体政府有为
[代表名片]丁列明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色小镇在国外有许多生动的实践,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硅谷。浙江省正在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有许多精神内核与硅谷是相通的,浙江的特色小镇完全可以借鉴硅谷的经验。
探讨硅谷成功经验的文章很多,我的体会是,硅谷核心竞争力是快速将技术商业化,这个依靠的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根据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来进行投融资,依据市场规则把技术专家和创业资本联系起来,将最优资本和最新技术等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优化配置。
当然,在硅谷,政府并非真的无为。硅谷对创新也有很多支持,但不会直接给项目。除了税收政策鼓励,还通过各种政策去敦促技术进行商业化传播,使得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政府还应当致力于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医药行业为例,现有审批效率对药企创新非常不利。一个新药要上市,要通过好几次审批,从动物试验完成以后,进入临床试验要有批文,每个审批环节都非常重要,没有审批就不能走到下一步,但是我们的审批时间非常长,这对创新非常不利。
小镇名企创造历史
[代表名片]张华明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撑,浙江的小城镇成长见证了一个个乡镇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史。所谓“一镇一品,一乡一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真实写照。现在,浙江正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我跑过全世界许多地方的小镇,深深感到特色对于小镇的重要。去日本,游客要去熊本县品尝拉面,要去北海道买白色恋人饼干,它们的特色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在蜂拥而至的国外游客心中有号召力,这就是特色魅力。
小镇的特色,源于一个产业,有时候甚至是一家企业。从一家糖果店开始,发展成全球第三大巧克力糖果制造商,这是费列罗的故事,它的发生地就是意大利皮德蒙特地区阿尔巴镇。让阿尔巴镇闻名遐迩的还有这里的特产白松露,在世界美食圈颇负盛名。
浙江也有许多美丽的小镇,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比如乌镇,当游客步入乌镇,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获得一种独特体验。但跟上述世界著名的小镇比,乌镇还可以考虑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比如,黄酒、手工艺品、精美食品等应该是江南一带的特色,但我们尚未打造出有影响力、辨识度高的品牌。
专业化是这些小镇立身之本。它们往往具有悠久的产业传统,在历史的传承中,将专业发扬光大,各自活跃于地方、区域或全球市场。浙江正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即专业,应该找准定位持续创新。要通过建设一批小镇,成就一段历史。
特色小镇关键要“特”
[委员名片]陈小平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在杭州余杭区,有个“神奇”的特色小镇。梦想,是它的名字。这里生活着一群名为“创客”的居民,他们的奇思妙想落地之后,就是小镇的未来。科技、资本、智力、人才在这里汇聚,形成充满活力的“众创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这里最真切的写照。
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浙江的特色小镇最大特色,就是“特”。在我的理解中,“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产业有特色,或是根植历史的传统优势产业,或是活力四溢的新兴产业;二是体制有特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小镇,资源和要素、政策和服务,都以产业为中心进行配置和优化。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迅猛,未来该如何更好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提出建议,要把规划与申报有机结合起来,把好特色小镇的创建门槛,始终保持特色小镇的“特”。要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协作的开发模式,借助浙商回归、众筹等载体,吸引拉动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开发建设。要统筹推进中心城区与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周边乡镇、特色小镇与农村之间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联建共享。
产业为基,人文为本,通过“城”的平台,推动工业化,破除城乡藩篱,实现农民市民化,相信在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浙江的特色小镇,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创新驱动小镇根本
[代表名片]周国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作多角度的解读。依我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这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特色小镇的创新可圈可点。初步统计,首批37个特色小镇集聚了高校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的创业创新人才近万人、创业团队1900多个,促进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29个特色小镇与196所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央企、外企、民企等纷纷主动前来对接。同时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去年,仅山南基金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企业300余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800亿元。一批成长性高的创业企业崭露头角,多个项目获得上亿元融资,形成了初步完备的金融业态。
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厚植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浙江的特色小镇,似乎与欧美小镇相近。细究起来,“浙版”小镇其实很浙江、很中国,是浙江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园区经济的传承和升华,是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三生融合”、建设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
特色小镇告诉我们,生产、生活与生态决不是对立相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只要我们想要,中国大地去雾治霾、再现美丽,应当不会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核心特质文化为魂
[委员名片]何水法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
我清晰地记得,就在来京参会的那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浙江特色小镇能量大》一文。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好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好的平台载体。浙江的特色小镇,之所以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是因为这种探索和实践,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将“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之江大地,特色小镇,风起云涌。行走其间,最大的期盼,莫过于留住特色小镇的根、挖掘特色小镇的魂,做好“文”这篇文章。我相信,“文”的浓墨重彩,是特色小镇“特”的内涵所在,会让“产、城、人”的相融延续得更持久,产生更恒久的生命力。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育一方产业。产业的诞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根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名单里,诸如湖州丝绸小镇、南浔湖笔小镇、越城黄酒小镇、苍南台商小镇等,产业之外都带着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那是活的文化,以产业的形态,延续生存至今。
如何挖掘特色小镇的“文”?我觉得,首先,要对特色小镇的文脉进行梳理,拾掇起相关的文化碎片,整理、挖掘、研究后,在产业发展中加以放大,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以文化为底蕴,融入创意设计,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反促传统产业的发展,带动特色小镇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第三,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时时处处融入文化印记,让这种文化本色最终成为产业的核心特质、百姓的生活方式、小镇的独特气质。第四,要根据小镇特色输入特色教育,就地提升原有居民文化素质,促进有效就业和收入增长,形成良好的人口生态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