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再一次流行 诗歌越来越多地走进浙江百姓
编者按: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诗歌越来越多地走进我省群众,写诗、读诗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本报关注火热的诗歌现象,报道诗人们的文化活动。
浙江在线03月21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李月红) 春风微醺的三月,“诗与远方”,再一次流行起来。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些天,在微博上改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诗《简卢陟》接龙创作正在点燃年度第一波全民诗情。短短十多天,阅读量达数百万人次,跟帖续诗者超过3万人,发酵至今。
热闹不止于虚拟空间。打开浙江“诗歌地图”,在杭州,一场“穿越诗——大地之歌”音乐会刚落幕,“春天,西湖”主题原创诗作正从世界各个角落寄往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在温州,数十位国内知名诗人行走在文成山山水水间,将胸间流淌的诗意倾注于笔下长长短短的句子……
从数百个诗歌微信公众号,到丰富多彩的“诗歌节”“诗歌朗诵会”“诗人雅集”等活动,互联网时代,江南草长莺飞的这个春天,诗歌不再“小众”。
新景象,诗歌地图
位于宝石山腰的纯真年代书吧,是杭州诗人的地标性集聚地。236级台阶,见证着杭城诗歌热的升温曲线。
这些天,书吧主人朱锦绣一直在忙,3月20日,“春天,西湖”主题诗会;27日前后,诗人、作家、返乡青年周华诚的跨界文艺科学会;4月初,台湾诗人郑愁予诗歌品读会……
“近两年诗歌越来越热闹了。”这是朱锦绣的一个直觉。朱锦绣认为,诗会不是小众的阳春白雪,要让更多人走进诗会。她举办了“快闪诵西湖”诗会,成为年度西湖最青春的文艺活动之一;来书吧的游客多,在这里西湖十景能望见八景,她策划了“读诗猜景”文艺活动,配上杭州诗人卢文丽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首》,朱锦绣能感受到变化:每次活动结束时,那些大伯大妈们眼睛激动得发亮,他们离诗歌太遥远了,现在难得有这样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
来自群众心底最深处的诗意渴求,正在改写着浙江诗歌地图:杭州的《野外诗刊》、绍兴的《绍兴诗刊》、温州的《有巢诗刊》、丽水的《瓯江源诗刊》等近20家刊物,多是政府或诗歌爱好者支持和赞助。各城市的诗人们以活动和刊物做纽带,进行诗歌交流。
新技术,与诗相遇
晚上10时,网友“旷野”在回家的火车上,看见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则分享:“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为什么我不该挥手舞手巾呢/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这个夜晚,这首由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创作、台湾诗人余光中翻译的诗歌《火车》通过互联网被人们不断分享,很快阅读量就超过10万。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可能还记得打着手电、点起烛光,阅读诗刊、抄写诗歌的日子。从读者、诗友之间互通书信,到博客时代留言互动,再到互联网时代,读者和作者直接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交流。新媒体打破了诗歌小圈子,让大众的视线聚集到诗歌本身——诗歌,和公众的阅读期待不期而遇了。
诗言志。某种意义上而言,当前的“诗歌热”,也正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前提下,人们精神生活渴求充实、丰富和提升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渴望的诗性表达。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诗歌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曾参与过本报策划“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是全国首个读诗新媒体,粉丝数超过36万;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推出的“诗的早安”栏目,一上线,就受到网友们欢迎;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从作品征集到作品公示几乎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完成的,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征集到近1.5万首诗歌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来自海外。
这确实是一份惊喜。新媒体从技术手段上拉近了人和诗歌的距离,“快写、快读、快转”已成为包括诗歌在内的众多文体创作、接受的重要方式,正如在杭州工作的诗歌爱好者匙河说,“就像深山幽谷中的野地百合,忽然在互联网时代发现了彼此。”
新创作,诗意奔跑
10年前,初入绍兴时,他写下这样的彷徨:
“在城市的丛林里/万千个人怀揣万千个梦/万千个梦在钢筋水泥里彷徨不定/还有万千个身影正在揖别乡村的风……”
十年浸淫。今天,他的新诗有了更多光亮:
“像一把碎银,随手一撒/在越州,便落成了一幅妆镜/这蜿蜒八百里的湖面,还没有镶边/所有的镜像泛起,天地间/光可鉴人……”
他是已在绍兴定居的“打工诗人”麦秸。新诗出自刚出版的诗集《来去之间》的开篇之作。诗集汇集了麦秸近两年来创作的诗歌,共108首,这些诗歌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绍兴本土。
作为劳务输入大省,“打工诗歌”是近年来浙江民间诗歌热的一个重要群体。去年,杭州市总工会等主办了“我的杭州、我的家、我的梦”外来务工人员诗歌大赛,吸引了近千名一线劳动者参赛,共收到诗歌作品1277首,他们中有程序员、建筑工、清洁工、公交车驾驶员、理发师和快递员等。
民间生发的诗歌力量正在自觉承载时代担当,诗藏家国情怀。来自浦江、东阳、兰溪等地的近50位民间诗人以诗会友,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诗会回望抗战岁月。“为家国,为苍生,肝脑涂地,拼死相搏。若死,请就地掩埋,墓朝高地……”诗友楚戈的作品《临行》,激昂的词句让人体会到的不是伤感,而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迈。
发轫于民间的诗意,正以两个姿态向前奔跑:向上,仰望星空;向下,匍匐大地。遥望星空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强调在更深广、更终极意义上对生活的认知;俯视大地强调对现实的关怀,对世俗人生的贴近。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正如盛唐诗歌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自由浪漫、杜甫的深情忧患、王维的超脱超越,今天的“诗歌热”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在抚慰人心、疏导人性、引领潮流上不断创新,才能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感的精神方向和文化意义,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