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群青年皮匠再现手作之美 新工匠,走进制造时代
在“个种”工作室里,学员们正认真地钻研着。
核心提示:
眼下,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高度关注与认同,另一方面,一些老手艺日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如何在求快求新的工业时代得以延续?
浙江乡土间,许多年轻人正在以他们的青春热情与无限创意,追逐着自己的手作之梦。他们尊重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他们志在创新,却懂得通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夯实技艺之基。他们是朝气蓬勃的新工匠,亦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之星。
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陆遥)磨皮、运刀、飞针、缝线……90后小皮匠叶雯的一天,往往从工作间里的这一套“独门武功”开始。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花上几天甚至数周时间,用全部精力纯手工去制作一个钱包、一个卡套,还有必要吗?
眼下,杭州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凝聚经验,追寻匠心,为我们呈现手作之美,也让皮具这门经久的手工艺焕发出新生光芒,越来越有创意。
一张皮
包裹人生哲学
一张宽大的工作台,一块纹理规则的牛皮,几把自制的裁皮工具……这是今年30岁的手工皮具爱好者费迪几乎每天都要亲密接触的几件物品。
2012年,大学刚毕业的他放弃循规蹈矩的工作,回到建德开了家餐厅。经营餐饮之余,他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一些手工缝制的皮具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那时候,国内做手工皮具的人还不太多,大部分爱好者只能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或者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自学,有时候甚至连制皮工具都需要自己动手来制作。“比如我平时常用的这把马赛克纹的裁皮刀,因为要涉及到钢材的烤制,我经历了十多次反复的尝试,耗费一个月多才完成。”他说。
如今,摊开一块完整的皮料,费迪只要轻轻一摸便能了解它产自哪里,属于植鞣革还是油蜡皮。而他要做的,就是唤醒皮革的记忆,把它们制作成适于打造的产品。
“皮和人一样,都有脾性。”他说,做皮之前,首先要感受皮的纹路,在一张皮面上选择品质最好的部分,“那些国外的高端定制品牌,一整张皮往往只能做一两个小钱包,材料损耗率特别大。”
从一张原始而完整的皮料,蜕变成一件精致完整的作品,需要经历打版、下料、打斩、缝制、打磨、封边等近十道工序。为了让作品更精细,许多步骤还要重复好几次,费时费力。精益求精的人,哪怕只是做一个卡包之类的小皮件,就要花上三五天,重复不停地劳作。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一个与当今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相悖的工种?费迪说,他记得Salvatore Ferragamo的顶级御用手工艺师Filippo Picone曾经说过,每一件手工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可能是纯手工艺制作的皮具与流水线成品的最大不同。在这些偏执的喜爱之后,凝聚着每一位有心人的执着坚守。
但费迪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家有时候容易走上极端,要么一味废弃老东西,全部加入现代化元素,要么固执坚守传统手工业,所得到的报酬又常常入不敷出。”他认为,年轻人玩皮具,既要去传承老一辈的技艺,同时也要求新求变,在这门传统艺术中加入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让它能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份情
专注精益求精
正如费迪所期待的一样,一些更年轻的90后小皮匠正在逐步崛起,寄予了行业更丰富的可能性。
毕业将至,正当大部分人思索着未来的时候,浙江科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叶雯,却坚定地选好了将来的出路——做手工皮具。
大学三年级那年,她利用到台南应用科技大学交换学习的半年时间,跟着“蹭”了一学期免费的手工皮具课程。“台湾手工皮具的学习环境比较好,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专业。从制作到设计都由学生亲力亲为,课程特别完整。”叶雯说,学校里还会不定期举办手工集市,方便学生购买皮料和五金件,价格也十分实惠。那半年的时间里,她学会了两款手工包的制作技艺,也从此迈进了制作手工皮具的新天地。
回到浙江后,叶雯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小小的工作间,每天都要在里面呆上很长时间。做工时,十个手指磨破了皮,长时间缝线导致的腰酸背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她总觉得,这里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她每天忍不住敲敲打打,经常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入行近一年来,她已经做了20多个手工包。大到可以装得下电脑的医生包,小到只能放几张卡的链条包,每一件皮具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
而她对于手工皮具的痴迷,曾经还引来过家人的质疑。有一次,因为做皮具磨破了手指上的皮,叶雯连自家大门上的指纹锁都打不开了。这时,她的父亲忍不住发起了牢骚:“你每做一个包都要花十天半个月时间,不仅赚不到钱,还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这样也太不划算了吧?”
但在年轻的叶雯看来,眼下并不是去计较得失的时候。她想要做的,是先打牢基础,用信念和积累去赢得专业人士的指导,再去寻找手工技艺的突破与创新。她说,国内的手工皮具爱好者目前还在模仿国外大品牌经典款式的阶段,自己设计的作品数量较少。所以她也尝试着用服装设计专业的优势,自己打版,在一些常见的皮具款式中加入时尚又实用的设计元素,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先当好小皮匠,下一步,期待自己成长为皮具设计师,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品牌。”说起未来的目标,小姑娘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如今孜孜不倦的坚持,是为了填补机械制造的空白,制造出更独具匠心的优秀作品。
一个梦
重塑中国制造
事实上,这个在叶雯父亲嘴里“赚不到什么钱”的传统手艺,已经帮一些年轻人掘到了迈入社会后的第一桶金。
来到位于杭州白乐桥村的“个种”工作室,白墙上整齐码放着工具。房间的另一侧是一排工作台,几个年轻人或敲打或切割,在桌子前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这里的负责人是出生于1991年的丁佳湖,入行四年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手工皮具的门槛并不高,几件工具,几块皮料,便可以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在丁佳湖看来,正是因为手工皮具的独特魅力,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之后,他和同学一起开了这间工作室,提供从零基础到爱好者的各类手工课程。授课的除了他自己,还有同校纺织专业的林婕,以及中国美院首饰专业的姜薇。
如何将手工皮具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复制一个爱马仕并不是我们的目标,重要的是开发每个人独一无二的idea,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所以我们不卖作品,只卖课程。”丁佳湖说,经过不断探索,他们想到了更好的融合方式。现在,“个种”除了传统的手工皮具课程,还在皮具中加入了纺织学的扎染和糊染技术,在皮首饰设计中加入摇滚元素……3个年轻人各自发挥专业所长,融合各自喜好,将这个工作室经营得有声有色。
如今,这个由90后小皮匠们领衔教课的“小作坊”,即将迎来自己一周岁的生日,超过一百个学员曾经在这里敲敲打打,带走了自己的“专属作品”。“靠爱好养活自己,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玩物丧志了。”丁佳湖幽默地说。
这并不是手工皮具业态发生改变的全部表现。据丁佳湖介绍,一些年轻的力量在一起碰撞和玩耍之后,“爆炸出”更多的化学效应。
半个月前,在过去违建遍地、环境恶劣的杭州杨家牌楼区块,一个庞大的“造否空间”开幕了。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新空间被分为工作室、展厅、会客室及设计师的艺术空间4块区域,可以承担从艺术创作、生产完成和作品展览的多重功能。在近一年的筹备期里,“造否空间”通过众筹的方式凝聚起许多年轻而新锐的艺术家,让皮具、木艺、陶艺、画作等各种艺术在这里快乐地“玩”在一起。
“这是一个给想象力和创造力折腾机会的空间。”29岁的创始人郭否否毕业于法国第戎美院。在法国留学的3年里,他参观过许多欧洲的艺术家工作室,但最吸引他的还是学校的公众艺术工作室。100多平方米的地方摆满了各种五金、木工的机器,艺术家与大学生齐集,爵士乐在耳边回响,有人穿着工作服带着面罩在工作,有人光着膀子喝红酒聊天……
“所有与梦想有关的创造力,都可以被重启、被发现、被激活,被实现。”郭否否说,他们立志打造最专业、最具活力的年轻艺术家及设计师孵化器。“希望你能拥有满满的创作欲望,无限广阔的艺术思路,一种撩起袖子就干的冲动,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重塑梦想,开创中国制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