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已超千亿元
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 通讯员 高晓晓 编辑 汪江军)这个月,浙江农业喜讯频传:先是获批创建全国唯一的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继而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更为可喜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这一切都与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分不开。2010年以来,浙江已连续7年召开全省“两区”建设现场会。今年,浙江提出在已有基础上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
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有望提前完成建设目标
看着即将丰收的水稻,许玉君不禁喜上心头。这位省级优秀种粮大户家的农场位于嘉兴海盐华星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流转1040亩土地。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收割机、烘干机、打捆机等农机设备,还看到了一个正在滚动气象信息的大屏幕。
“你看那个小型气象观测站,是县里气象部门今年免费帮我们建的。可以帮我们及时了解降雨量等天气情况,对种粮的帮助非常大。”他说,今年算是“风调雨顺”,估计杂交稻亩产超过900公斤。
包括华星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内,浙江已经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33.3万亩,有望提前一年完成800万亩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功能区不断扩大的同时,粮食产量也稳中有升。据统计,今年全省早稻播种面积173.3万亩,总产73.8万吨,其中单产位居全国第一,并创造了浙江早稻单产的历史新高。预计晚稻平均单产492.6公斤、总产521.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2.4%、2.3%。
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全国“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目前,浙江国土与农业部门计划将已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区域保护和用途管制。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借力互联网+建设现代农业
走进海盐县凤凰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个世界名猪文博园已经基本建成。提起该公司的“膳博士”牌猪肉,很多人都会挑起大拇指。
其实,“膳博士”只是该公司的产品之一,这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形成一条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商业、旅游的全产业链。而在浙江全省,目前已建成畜牧、水产、竹木等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9条,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互联网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去年,浙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304亿元,同比增长69%。浙江计划引导“两区”内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自营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促进产销对接,把“两区”建设成为农产品电商的重要基地。
从2010年到2015年,浙江累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总数818个、面积516万亩,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在深化“两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打造30个左右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特色农业强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今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两区”办印发了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简称“一区一镇”)实施方案与创建导则。目前,首批10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20个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单位已初步确定。
向先进国家和地区看齐
查补“两区”建设短板
“两区”为浙江牢牢保住了农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层次,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当前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资源要素、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和供给质量等短板。
为此,浙江提出打造“两区”升级版,持续推进“两区”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基地化、产业化、智慧化、精品化、美丽化。
以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为例,浙江在“互联网+”上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但与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在科技支撑上仍显短板。今后,浙江将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互联网和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推动“两区”管理服务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农业在设施化程度、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仍相对偏弱。打造“两区”升级版,必然要破解这些已经发现的难题,补齐当前存在的短板。
记者了解到,针对浙江农业“龙头弱、链条短、融合浅”等现实短板问题,浙江农业及相关部门将通过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等形式,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思路,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与融合。
而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绿色发展是浙江农业不变的追求。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浙江力争通过两年多时间努力,把“两区”打造成为最大的景区,把农业建设成为最美丽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