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熊猫血的德国姑娘 取了个中文名叫"熊猫"
这个开朗、热心肠的德国姑娘在采集血小板。
浙江在线11月17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吕进科 )她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女孩,名叫Christa,来中国留学才3个月时间,有着一副热心肠。
周一,这个女孩刚结束考试,就连夜从杭州赶到温州。第二天一早,她就在温州市中心血站捐献了血小板,这份血小板是特地捐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的。
这位受捐温州老人今年75岁,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定期输入血小板,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是,她的血型是A型RH阴性,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血源非常难找。
同样拥有“熊猫血”的Christa,给自己取了个“熊猫”的中文名。她说,“如果奶奶以后有需要,我还会去温州给她献血的。”
连夜从杭州赶到温州
只为给一位素不相识老奶奶献血
这个德国女孩叫Christa,今年21岁,她刚刚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叫熊猫,她说,因为自己身上流的是熊猫血,“朋友们都说,这个名字很适合我。”
Christa在德国学中文和体育,她希望以后能做一名老师。今年是她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3个月前,她来到浙江大学学中文。
说起这次特殊的献血经历,Christa说,她是两周前看到一条求助的微博,一直到上周五,她才跟受捐者的家属取得了联系。
“因为他们原本希望寻找身在温州的捐助人,这样方便些。”Christa说,虽然她人在杭州,但很乐意提供帮助,如果有需要,她可以赶到温州。周一白天,Christa有一场考试,只能等考试结束后,她才有空出门。到周一下午,Christa再次确认,在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她简单收拾了点行李,就坐高铁去了温州。
因为来中国时间较短,Christa以前从未去过温州,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座城市。在出发前,她还特地在地图上查找了一下温州在哪里。
“你为什么会愿意帮助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Christa回答说,“我从小受的教育,让我总是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他人,我也坚信好人有好报。”
她说,在来温州之前,曾向自己的德国和中国朋友征询意见,“他们大部分都支持我这么做。我也觉得,要设身处地想,假如是我的祖母生病了,我也希望有人来帮助她。”
为练习口语会延期回国
她希望有机会再为别人献血
昨天,温州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的陈乐丹向钱江晚报记者证实了这件事。前天上午,陈乐丹陪着Christa和受捐者家属一同完成了整个采血过程。
陈乐丹说,她工作10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外国友人来温州献“熊猫血”。
“上午一边采血,一边跟她聊天。Christa中文说得还不是很流利,但她认识汉字,可以比较顺畅地阅读。”陈乐丹说,与Christa一同过来的还有一个翻译,她与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翻译进行。
Christa说,今年3月,她在德国献过一次血,后来才知道,自己的血型是A型RH阴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熊猫血”,是一种稀有血型。
“Christa来得比较匆忙,因为献血无法上课,她在微信上跟老师请假,老师也非常支持她。”陈乐丹说,“让我感动的是,她这样一个国外来的女孩子,仅仅通过电话和家属联系,二话不说来献血了。”
昨天中午,Christa离开了温州,下午5点,回到了浙江大学。在走之前,她抽空去了温州的江心屿游玩,还吃了温州的小吃。
“我必须回去上课了,我出来之前,只跟我的语法老师请了假,但没跟其他老师请假,他们肯定要生气了。”Christa调皮地说。她原本计划明年3月份就回德国了,“但我中文口语太差了,我想多留半年,到时,说不定还有机会继续为老奶奶献血。”
孔奶奶患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来半年仍需定期输血小板
Christa口中那位需要帮助的温州老奶奶,姓孔,今年75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人。上个月底,孔奶奶多次出现牙齿出血并晕倒,家人带她到医院一查,发现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后来一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
孔奶奶的外孙女周青青说,由于这个病,外婆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只有4000,而正常人是十几万。医生说,如果不能及时输入血小板,会有生命危险。更要命的是,老人查出血型是Rh阴性A型血,这种血十分稀少。
“外婆有4个子女,血型都不符合,家里其他人也查了,也没有这种血型。”周青青说,之前一直通过微博、微信寻求帮助,也有很多人过来献血,但只有一名爱心人士符合条件。
“不过,外婆需要定期输入血小板,一次捐献的量坚持不了多久。”周青青说,因此家人才在网上持续求助。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经过治疗,老人目前病情稳定,但服药后至少需要3到6个月才会见效。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她还需要持续地输入他人的血小板来维持生命。
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捐献的血液可以保存35天,而血小板却只有5天。因此只有患者需要了,再去寻找捐献者,往往比较匆忙。温州市中心血站的陈乐丹说,希望更多拥有“熊猫血”的热心市民都能参与到献爱心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