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心动网事 > 敬业奉献 正文

杭州西湖社区医生吕晶 既要门诊还要和居民拉家常

2013年12月03日 08:03: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吕医生上门帮胡爷爷量血压

  浙江在线9月12日讯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创作出鲜活的报道。

  自去年8月以来,本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全体采编人员发扬“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精神,深入一线,记录现实、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创作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

  在“走转改”报道中,本报采编人员深切感受到,要发挥正能量,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就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听取草根声音,了解百姓生活,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报道。

  从今天起,本报“走转改”活动将再掀高潮,全体一线采编人员将走出办公室,和基层人民群众交朋友,唠家常,在现实中挖掘新闻素材,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报道。

  通过“心贴心”的报道,全面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入挖掘在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鲜活的实践成果反映社会进步,用群众的身边事例展示发展成就,激励全省人民积极投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伟大实践,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吕晶!”“吕医生!”不管她有没有穿那件标志着职业的白大褂,当她走在社区时,总会有人在背后亲切地叫她。

  作为西湖区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社区医生,参加工作10年来,吕晶除了公派去英国学习了一年时间外,其余9年都奋战在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岗位上。

  社区医生究竟与大医院的医生有啥区别?他们每天都在为老百姓做些什么?昨天,我当了吕医生一天的助理,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在体验社区医生忙碌的同时,也听他们讲述了10年来社区卫生工作的可喜变化。

  一上午的门诊没有片刻空闲

  按照规定,上午8点才是吕晶的上班时间,但在社区医院干了这么多年,她已深知不少居民都会赶早到医院等着,为了让那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少等一些时间,她早上基本都会提早上班。

  昨天早上7点半,吕晶从家赶到医院,医院的小院子里已经挤了不少老人,其中有一些就是专门来找她的。打开诊室门,换上白大褂,打开电脑,7点37分,吕晶就接诊了当天第一名患者。

  “吕医生,我发现自己饭后血糖升高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想麻烦你看看是不是糖尿病。”社区83岁的应葆青奶奶向吕晶诉说了自己的不适。

  在吕晶的记录中,应奶奶已有1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一直都在服药,所以在测完血糖后,她又主动给应奶奶量了量血压,看到结果一切正常,她才放心让应奶奶回家。

  应奶奶走后,就诊、配药的男女老少一个接一个走进诊室。一上午,吕晶接诊了30多位患者,几乎没有片刻空闲。

  其中有一个18个月大的宝宝,因为流了一天的鼻涕被奶奶抱到社区医院,吕晶帮宝宝量了体温、听了呼吸、看了咽喉都没什么问题后,就给宝宝配了点药,叮嘱家人回去后给宝宝按时服药。

  “一开始,宝宝一有问题就往省儿保跑,每次光排队就要花很长时间。后来听说社区医院也挺不错,所以我们现在都习惯来找吕医生,离家近,又不用排长队,不折腾。”孩子爸爸高兴地说。

  上门就诊要和患者多沟通

  应奶奶就诊完后,还跟吕医生预约了下午的上门服务。因为她88岁的老伴胡爷爷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因为行动不便很少出门,虽然每次配药可以由她代配,但想掌握老人家的身体近况,社区医生还是得多上门看看。

  昨天下午2点,我跟着吕医生来到文二新村应奶奶家,老两口已经坐在小客厅里等着了。

  吕医生先给胡爷爷量了血压,稍微有些高。吕医生就耐心地询问了胡爷爷的服药细节。应奶奶说,胡爷爷现在吃3种降压药,其中有一种要吃两颗,一天总共四颗药分四个时间吃,分别是早饭前一颗、早饭后一颗、下午2点一颗,然后晚上再吃一颗。

  根据专业经验,吕医生一听感觉就有问题,建议胡爷爷改成早上6点吃3颗,下午两三点时再吃1颗,因为有的降压药会让心跳减速,晚上吃存在一定风险。

  我发现,上门检查只花了几分钟,但和患者“聊家常”却足足花了半个多钟头。

  “检查病情只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只有和患者多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吕医生笑着对我说。

  对高危患者要定期家访

  离开胡爷爷家后,吕医生又带我去了求智弄2—103,这里住了一对90岁高龄的老夫妻,吕医生每个月都会来看他们一次。

  “这家爷爷叫蒋兆光,今年96岁,患高血压已经有20多年了。去年他的精气神都还很好,经常自己到社区医院来找我,今年3月因为膀胱疾病住院治疗,回来后就很少出门了。”吕医生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如数家珍。

  而这家老太太叫邹素香,今年92岁,也同样有高血压,近几年来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很少出门。

  走进房间,两位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吕医生先去帮蒋爷爷量了血压、听了呼吸,感觉他的肺不是太好,果然保姆阿姨说刚刚去大医院看过是肺炎,已经在接受治疗。然后她又帮邹奶奶量了血压,结果显示正常。

  “这对老夫妻没有来预约过上门服务,我们为什么要特意过来?”走出这户人家时,我悄悄问吕医生。

  “这是健康管理,我们每一位社区医生都有各自需要负责的居民,我现在要管4579人,除了问诊看病外,还得搜集并登记这些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我们系统里有个慢病工作列表,每天都会自动跳出需要随访的患者信息来提醒我们。”吕医生笑了笑说。

  -新闻背景

   社区“白衣天使”

   守护居民健康

  对于社区医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那个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里,他们不仅能帮你解决感冒、咳嗽等小毛病,而且慢性病人例行配药也不用再往大医院跑。要是你乐意的话,还可以去找他们聊聊天。

  昨天,在记者给社区医生吕晶当了一天的“助理”后,才深深体会到这些健康“守护神”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1992年,杭州市城市试点工作以“社区康复”和“社区健康教育”为重点,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和15分钟就医圈的建设要求。

  进入21世纪,逐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对服务机构资质、网络布点、服务模式、管理体制、基本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完成内部功能转换。

  社区医院从无到有,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身边的社区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了大幅提升。

  在硬件上,到去年底为止,杭州范围内共建立了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8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都已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了改扩建。

  在软件上,目前已建立的5722个全科医生团队中,已有12800余名社区医务人员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他们每年都要去大医院轮转、培训,在对待公共卫生、慢性病、常见病等完全没有问题。

  目前,杭州以实现市区15分钟医疗圈,农村20分钟医疗圈,看个感冒之类的常见病完全能在社区解决。而政府之所以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社区医院和社区医生队伍,就是要实现“小病不出社区”,从而让大家生活得更健康,更有生活质量。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何丽娜  编辑: 朱小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