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现“冬施热粥”慈善潮 每天三千多人免费吃粥
初冬的早晨,走在温州的街头已带有几份寒意,可是华盖山麓红日亭施粥摊前的热闹场面,又让人感到阵阵的温暖。在红日亭“夏送凉茶、冬施热粥”慈善潮的影响下,一股慈善的暖流在严冬来临之前,已在温州的街头蔓延开。
最近,龙湾状元街头的状元亭、仓桥巷口的三乐亭、过境公路与宽带路交叉口的黄老伯美食坊店、瓯海区景山街道西山社区、仙岩街道穗丰社区爱心阁、梓南社区、沈岙村、潘桥街道林桥头村等地,相继添了8处爱心施粥摊。更多小型的餐饮店,如市区锦园路诚信商厦一名残疾人士经营的“素心地带”素食馆,也加入免费施粥的队伍。
搭载着众多市民的信任,给困者弱者带去温馨,这是施粥摊的善行,更是温州人的慈善心。
每天三千多人免费吃热粥
前天早上6时50分许,过境公路的黄老伯美食坊店门口,热心人帮着搬桌、摆凳。厨师李毅将好几个高压锅里的热粥倒在一个大桶,让路过的人们用勺子盛到碗里食用。
李毅说,早一晚,厨师阿福就把20多公斤大米洗好,开始煮粥。中途要停火降气,开锅将粥拌匀,再重新盖上锅煮,这样熬出来的粥才又稠又香。施粥摊每天供应咸菜、豆腐干,海带、花生米、肉松、腊肠、虾皮等10多个品种的小菜,还特意为外地喜欢吃辣的客人准备了满口香、红油笋丝等。
来自安徽的姚女士吃着热气腾腾的粥,她说,丈夫生病住在附近的医院,他喜欢吃粥,所以,她每天早晨自己吃完粥后,又会装一杯热粥带回去给他。姚女士说,温州人真热心。
工作日的早上,通常有400至500来人来这里吃粥,周末则会更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城内9个规模较大的热粥供应点,每天能为3000多人免费供应爱心粥。
免费施粥却从不缺钱
红日亭自创办以来,从没缺过钱。
上世纪70年代,红日亭开始为路人免费供应伏茶。2006年8月,朱永麟、张明生、叶宝春等老人商量着,煮点粥免费提供给拾荒者和清苦的外来民工。老人们自掏养老金,买锅买炉,配上碗筷瓢盆。
施粥摊每日消耗的大米、小菜、燃气、油料等,是笔不小的开支。2007年,红日亭施粥摊的开销在10万元左右。如今,光是大米和小菜,一天就要花去600元,靠的全是好心人捐助。周围社区的邻居送来米和钱,好心人和机构主动找上门。施粥摊边设有捐助箱,一些人喝完粥后留下善款。
爱心从红日亭传播到状元亭
红日亭的红火影响了很多人。
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老人吴南华和梅雪良一起与龙湾区干部张先生聊起充实晚年生活,张先生不经意地说,何不学学红日亭?于是,这个“机关干部牵头,房开老总垫资,三位闲散老人具体操作,其他民间人士参与”的慈善机构开始张罗。
2012年初,施粥点在距状元桥百十步之遥的地方动工兴建,并取名为“状元亭”。工商部门特事特办,为状元亭施粥点颁放了全国首张施粥“营业执照”,店名是“状元和谐之家免费供应粥伏茶点”。2012年3月29日,状元亭正式开张。
市区仓桥巷口有一个“三乐亭”,每年一入夏就会向路人供应伏茶。今年国庆开始也免费供应爱心粥。
四十多年前,舒秀珍曾经与人一起捐款筹办了这个伏茶供应点。今年10月3日,85岁的舒秀珍老人临终前唠叨着再给伏茶点捐施粥款,她的大女儿将2000元送到了三乐亭。当女儿告诉她,钱已经送去了,老人才安心地离世。
前年,舒秀珍老人的大儿子麻民权去杭州工作。去年夏天,他带头捐款,在杭州飞云江路乾宁斋国医馆、三廊庙、复兴路、美政社区、八卦田等12个点设立乾宁伏茶摊,并取名“福茶”,将温州红日亭与三乐亭的正能量传播到省城。
温州人首创的善行无限扩散
在温州,不光是资助免费烧伏茶、施粥点,修桥铺路,还有助学助医、扶危济困、赈灾救险的慈善事,在全国都是首创……
2004年6月1日,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7月7日,经浙江省民政厅登记核准,以200万元为创始基金的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拿到了001号“准生证”,成为我国第一家以个人冠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10年来,基金会累计出资近1000万元资助千余人。
2009年11月,在温籍爱乡台胞何纪豪先生的倡导下,市委统战部、温州医科大学、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成立了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
2009年12月,“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启动。还有温州民间首创的中国角膜复明基金,还有持续6年的“春运关爱行动”……
温州市慈善总会会长张林说:“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是温州人朴素的价值追求。这是善行天下的红日亭精神,也是温州人乐善好施的大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