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秒、3秒、15秒、时速120公里……对于普通人,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瞬间,而对于另一群人,却足以完成一次庄严的使命。
0.6秒,是“雪豹突击队”队员完成掏枪、上膛、射击3个动作的时长。
3秒,是三名礼炮兵配合完成一次炮弹入膛的时长。
15秒,是升旗手完成一套升旗动作的时长。
时速120公里,是国宾护卫队员迎送外宾时驾驶摩托车的速度。
每一帧的画面,他们早已了然于心。
近日,记者走进武警部队中享有“国字号”头衔的四支部队,感受这些短暂瞬间背后的故事。
礼炮鸣放有一个严苛的要求,就是国歌声起,炮声响;国歌声落,炮声停。龚松 摄
(一)
炮为武器,也是礼器。共和国礼炮部队担任迎外司礼任务,礼炮威武挺立,阵阵轰鸣响彻云霄,每一个神圣庆典时刻,他们一次次惊艳天安门广场。
训练场上,礼炮兵们流畅地演示操炮动作:一炮手开闩,二炮手装填,三炮手递弹,三个动作3秒内一次性连贯完成。三名炮手天衣无缝的动作衔接和八组炮手统一的动作节奏,最终只化作穿插在每一声炮响之间整齐划一的“踢咔踢咔”声。
在炮兵训练日志本的夹层里,嵌着一枚小小的计算器。六班长田威介绍说,每次接到任务后,他们都会用计算器缜密地计算出每一炮的鸣放间隔。原来,“歌起炮响、歌落炮停”是礼炮部队争分卡秒的基本要求。但是各国国歌长短不一,长的3分钟,短的十几秒,执行每次迎宾任务都要根据来访国国歌长度严格设定鸣放间隔。
每一次完美亮相的演绎,都是礼炮兵躯体与钢铁的磨合,膝盖与地面的碰撞。在短暂的3秒动作中,一炮手要用15公斤的拉力来开闩、二炮手和三炮手要传递2.5公斤重的礼炮弹。训练日志上,记录着他们每天的训练情况,为了达到动作的整齐划一,这些动作每天要持续500次以上。战士的手上、膝盖上都已磨出厚厚的老茧。炮兵们常说,礼炮兵的手掌是硬的,膝盖是平的。长了老茧,反而跪得舒服多了,不会那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