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在线首页 > 浙江新闻 正文
象山海域有毒赤潮面积已缩减 未发现鱼贝类死亡
2017年06月21日 11:20:26 来源: 甬派客户端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 6月19日, 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含短裸甲藻(含神经性贝毒)和具刺膝沟藻(无毒)的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呈片状分布,水体颜色为黑褐色。现场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

  渔山海域赤潮发生后,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采集到渔山列岛海域野生厚壳贻贝、荔枝螺、佛手螺以及象山丹城市场野生贻贝等8份样品,目前正在进行有关贝类毒素检验与评估工作,其结果将于21日下午出具。甬派将跟踪报道,第一时间公布相关新闻。

  ( 图为宁波渔山海域有毒赤潮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供图)

据中新网报道:

  20日,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浙江省宁波市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有毒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公里。 20日下午,该赤潮已缩减至100平方公里, 现场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目前正在进行有关毒素的检验工作,其结果预计于21日下午出具。

  据了解,近期南方部分海域发生有毒赤潮, 主要集中在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 带海域。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发生在南方海域的这次有毒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 图为宁波渔山海域有毒赤潮)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省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19日在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的含短裸甲藻(有毒,含神经性贝毒)和具刺膝沟 藻(无毒)的赤潮,呈片状分布,水体颜色为黑褐色。次日,宁波南韭山西部海域 发现含短裸甲藻的赤潮,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呈片状分布,水体颜色为褐色。

  ( 图为工作人员在采集水样)

  渔山海域赤潮发生后,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采集到渔山列岛 海域野生厚壳贻贝、荔枝螺、佛手螺以及象山丹城市场野生贻贝等8份样品,目前 正在进行有关贝类毒素检验与评估工作,其结果将于21日下午出具。

  “我们还邀请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协助开展赤潮毒素检测,相关情况将及时  向公众发布。”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宁波市象山县已经关 闭该区域的贝类采捕工作,并告知沿岸养殖户加强防范。

  ( 图为采集的海水)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已督促当地加强应急监测、跟踪分析, 指导养殖户采取相关措施,防范赤潮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浙江省海洋与 渔业局已于20日下午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

  6月20日报道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微博截图)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官方微博今天(20日)发布消息:

  6月19日, 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含短裸甲藻(含神经性贝毒)和具刺膝沟藻(无毒)的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呈片状分布,水体颜色为黑褐色。现场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

  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于19日采集到渔山列岛海域野生厚壳贻贝、荔枝螺、佛手螺以及象山丹城市场野生贻贝等8份样品,正在进行有关贝类毒素检验与评估工作,其结果将于21日下午出具。

  目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正组织开展赤潮应急监测及贝类毒素检测工作,同时邀请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协助开展赤潮毒素检测,相关情况将及时向公众发布。另外,象山县已经关闭该区域的贝类采捕工作,并告知沿岸养殖户加强防范。

  新闻多一点

  短裸甲藻属于裸甲藻目,短裸甲藻毒素可富集到贝类等生物体中,并导致消费者产生诸如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支气管收缩、麻痹、昏迷等神经性中毒症状,因此也曾被广泛称为神经性贝毒。

责任编辑: 陈晨

标签: 赤潮;渔业局;海域;贝类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